当前位置: 光伏网 » 光伏电池组件 » 太阳能电池 » 正文

混合溶剂策略调控非富勒烯光伏电池微纳形貌以实现器件高效率

日期:2019-06-10    来源:中国科学化学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2019
06/10
14:06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光伏电池 效率 混合溶剂 光伏电池组件 太阳能电池

   武汉理工大学王涛课题组通过混合溶剂策略抑制强结晶性的氟代非富勒烯电子受体在溶液成膜过程中的过度结晶,调控微纳形貌,使得PBDB-T:INPIC-4F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从8.1%提升至13.1%。

6. 10 22.webp
  近几年来,非富勒烯电子受体的合成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有机太阳电池的发展。和传统的富勒烯受体材料相比,非富勒烯受体能级可调节、光谱吸收范围宽、吸光能力强、载流子迁移率高。在非富勒烯电子受体的设计过程中,氟、氯等卤素原子经常被引入到非富勒烯受体的分子结构中以有效的调整电子能级。氟原子具有较小的范德华半径和较大的电负性,其引入也同时提高了受体分子的平面性和聚集能力,增强了结晶倾向。然而,氟代非富勒烯受体在溶液成膜过程中的过度聚集将导致较大的相分离尺寸,这不但使得活性层薄膜表面粗糙,增大了电极界面处的电荷复合,更重要的是使得活性层中给/受体异质结界面减少,不利于激子的分离,从而降低了电池的光伏效率。
 
  最近,武汉理工大学王涛课题组使用具有不同挥发速率的氯苯(CB)和氯仿(CF)以及二者的混合物作为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中分子结晶和相分离过程的有效调节手段。当使用单一溶剂CB制膜时,非富勒烯受体INPIC-4F形成层晶并进一步发展成微米级别的球晶(如下图所示),器件效率仅有8.1%。当使用沸点很低的CF做溶剂时,INPIC-4F的结晶被极大的抑制,相分离尺寸小但是分子的无序化也仅实现了11.4%的效率。通过调节CB和CF的体积比,改变薄膜干燥时间,调控非富勒烯受体INPIC-4F的结晶程度,优化活性层的微纳形貌,使得PBDB-T:INPIC-4F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伏转化效率(PCE)提升到13.1%,展示了混合溶剂策略对非富勒烯光伏分子有序性和微纳结构调控的巨大应用潜力。
 
  电子给体PBDB-T及氟化非富勒烯受体INPIC-4F的结构;使用不同溶剂的PBDB-T:INPIC-4F太阳能电池的表面形貌和性能。
 
  该工作与南京理工大学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合作完成,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 CHINA Chemistry,共同一作为武汉理工大学陈梦雪和南京理工大学张倬涵,通讯作者为武汉理工大学王涛教授。
返回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首页

光伏资讯一手掌握,关注国际能源网 " 光伏头条 "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