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20日,第八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19)于北京隆重召开,会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发布《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9》,预计到2020年底,中国储能市场的累计投运容量将达到45.16GW。
白皮书显示,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1.3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7.3%。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29.99GW;电化学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位列第二,为1072.7MV,是2017年累计投运总规模的2.8倍,新增投运规模682.9MV,同比增长464.4%。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GW,电化学储能技术应用进入了“吉瓦发展新时代”。
2018年全年,中国储能产业发展呈现出六大特点,分别为: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突破GW,迈进规模化发展阶段;电网侧储能“强势出击”;火储联合参与调频正向多地渗透;
可再生能源站配置储能有望成为未来储能新的增长点;非补贴类政策重推储能市场化发展;多项储能标准出台,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中。
储能市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已迅速开启向规模化应用发展的新阶段。2017年10月,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促进我国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未来10年内分两个阶段推进相关工作,第一阶段实现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第二阶段实现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在指导意见之后,《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配套文件出台和落实,储能市场实现又一轮高度增长。
与储能产业密切相关的光伏产业去年经历了“531”政策,并在2018年下半年形成产业调整,储能产业亦相应迎来拐点后的发展。储能在电网侧和辅助服务市场投运比例大幅提升,储能应用在各个领域全面铺开。但是,储能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繁荣局面背后,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一些重点问题仍有待解决。
我国储能市场机制建设和政策仍落后于产业应用速度,技术规范、接入标准、消防安全等问题仍是产业面临的共性问题,需加大技术和体制创新,破除产业发展难题,推动我国储能规模化应用进一步发展。
面对产业发展的形势与困难,储能行业应该在坚定发展信心和发展路线的基础上,加强统筹规划、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逐步解决产业发展难题,力争实现技术水平提升和安全可靠应用的同步,政策市场机制完善和商业化开发的同步,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和规模化发展的同步,促进储能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要推动不同领域储能示范项目的规划建设,做好在运项目的运行管理,在及时总结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建立和完善储能技术标准体系,明确项目准入门槛,保障储能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二是要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完善市场规则,构建储能参与辅助服务的市场机制;加快现货市场建设步伐,鼓励储能项目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化交易,为储能获取价值增值创造新的平台。
三是提前布局储能系统的回收和再利用机制,加强对电池回收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开放力度,加大对电池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支持力度,着力形成产业链闭环,确保储能产业绿色发展。
当前,我国储能产业应用在全领域铺开,规模化生产趋势明显,推动储能系统成本理性下降。展望未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不断完善,将催生新一轮储能政策出台,储能在市场运行中的价值流能够得到体现和有效衡量,将带动储能产业新一轮高速发展。这种增长将更加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实现储能的多重应用为目的。届时,储能应用领域的界限将逐渐模糊,无论业主是谁,安装在何处,储能都可以被灵活配置,以最佳组合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并逐渐向电力系统外渗透,成为服务于全行业的支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