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镇江句容市共有79个经济薄弱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6447户12098人。两年多来,该市通过整合资金、资源、力量,推进经济、生态、产业“互促互进”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性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目前,全市已有74个经济薄弱村6347户11875人达标和脱贫,顺利通过镇江市级抽查验收,并荣获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投资+扶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走进边城镇青山村,村口荒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健身广场,广场上绿草茵茵,路旁的栀子花又挂上了朵朵洁白的花,飘来阵阵清香;低矮的围墙被修葺一新,墙面绘制了“福禄寿喜”的传统图案……问起村里的新变化,村民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家门口几十年的垃圾堆不见了,现在村民都自觉把垃圾倒在垃圾箱,每天村里还有保洁员清理道路,自家院子和路上都干净多了!”村民巫大爷感慨地说。
青山村村庄改造的资金源于自筹及上级奖补。“放在2016年之前,我们村拿不出钱进行改造,”2016年之前的青山村,是一个年村集体收入不足10万元、长期受“软弱涣散”“空心村”困扰的典型农业贫困村。然而,短短的几年内却彻底翻了身。
2016年初,边城镇组织14个行政村共同成立句容兴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优先组织4个经济薄弱村分三批向句容兴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入长期投资款440万元,用于光明中小企业科创园新建标准化厂房、回购综合服务楼和发展租赁性物业经济等,并组织专门队伍为园区提供统一物业及劳动服务,拓展村级收入增长点。
“每年投资分红,加上土地流转和水果采摘园,我们村的集体收入已经突破100万元”,该村村委会主任朱小龙说,“村里收入增加了,我们才能有更多的钱来美化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按照“政府主导、政企分开、市场运作、权责利统一”的原则,整合现有资金资产,搭建投资平台,撬动社会资本,创收集体经济。开发区和边城镇整合10个经济薄弱村的近1000万元资金,分别投资入股江苏容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边城光明科创园,年底根据各村投资比例取得分红近30万元,大大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扶贫+旅游”,风景变“钱”景
茅山脚下一户农家院落里,一排排特制的木桩上挂着整齐如一的“茅山老鹅”,成了一道亮丽风景,咸鸡、咸猪头、咸猪脚、咸青鱼等特产也吸引了不少游人选购。“这茅山老鹅的腌制过程有严格的程序,现在只有通过检查,领了小作坊证才能上市场销售。”老板徐玉林一边回答游客问题,一边在打包收钱,忙得不亦乐乎。
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茅山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成为不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法宝。茅山景区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扶贫培训,推动旅游与扶贫融合发展,切切实实为群众打造“金山银山”。
近年来,句容市发挥农村原生态、原产地、原种、原民俗等特色优势,围绕视觉、味觉、感觉和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力发展城郊休闲游憩、生态观光、有机采摘、农耕体验、苗木花卉、农家乐等乡村游产业,举办葡萄节、樱花节、草莓节、花海节等品牌节庆活动,推进农业农村与旅游休闲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创业、就地务工、农特产品就地变现增收,打造了丁庄村、浮山村、白兔村、岩藤农场等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
“扶贫+光伏”,照亮“扶贫路”
茅山镇年过六旬的严立忠和妻子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记者走进这个简陋的农家,只见屋顶上整齐铺着12块光伏太阳能板,门口挂着崭新的电表箱。在他眼里,这些光伏太阳能板就是吃阳光、下金蛋的“金母鸡”。“天气好的时候,太阳一出来,我们就感觉好像天上直往下掉钢镚,心里暖洋洋的。”严立忠高兴地说。
“当前,急需用超常规举措解决最艰巨的贫困问题。从我市的实践看,每户贫困家庭安装3KW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当年收益均超过3000元,预期受益可达15年以上。可以说,光伏扶贫为贫困户脱贫探索了一条长期受益、稳定增收的新路子。”该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德生说。
据了解,2017年起,协同镇江市慈善总会率先实施茅山老区残疾人家庭光伏扶贫项目,229户贫困户户均年收益均超过3000元。在郭庄镇设立150万元扶贫专项基金,为168户贫困户每户统筹安装3千瓦光伏设备,目前全市共有近800户贫困户,利用屋顶光伏项目获得了稳定的收益。(通讯员涂安君记者滕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