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璧山区人民政府、重庆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璧山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中国首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横空出世。
该基地将整合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重点进行空间太阳能发电站、无线微波传能以及空间信息网等技术的前期演示模拟与验证,为全国空间太阳能电站技术研究助力。基地还致力于无线输能、无线通信等相关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动军民融合相关产业发展。
会上还来了多位大咖,
听听大咖们针对
璧山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说了些啥?
破解能源供给难题
空间电站发电量超地面电站几十倍
太阳能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是一种高效、持久、清洁的能源。但目前各地建设的地面太阳能电站,因受大气层衰减影响,如太阳直射,在西北地区一平方米光伏电池可产生0.4千瓦电力,在日照较少的重庆,仅为0.1千瓦。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中说:“按照设想,空间太阳能电站将距离地面高度3.6万公里,可避开大气层“衰减效应”,并不受昼夜、天气、地区纬度等自然因素影响。其发电量是地面太阳能电站的几十倍,一平方米光伏电池可产生10到14千瓦电力,发电量与地面核电站相当。”
据了解,自1968年空间太阳能电站相关概念提出以来,美国、日本等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多项研发计划。我国自2008年起将空间太阳能电站研发工作纳入国家先期研究规划,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方面初步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成为国际上推动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的重要力量。
杨士中说:“璧山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项目选址位于福禄镇和平村,地形三面环山,具有气候湿润、无霜期长、日照多、云雾阴雨少等特点,可保障实验顺利进行。项目先期投资约1亿元,总占地面积约200亩。其中核心试验区约为106亩,包括升空试验场地、气球平台调试大厅等设施。璧山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将重点进行空间太阳能发电站、无线微波传能以及空间信息网等技术的前期演示模拟与验证,为全国空间太阳能电站技术研究助力。”
开展前期演示模拟与验证
建“气球平台”在平流层“取电”
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设面临重大技术挑战,其在重量、尺度方面远超现有航天设施,被称为新时期航天和能源领域的“曼哈顿工程”。
杨士中说:“空间太阳能电站目前需要解决不少问题。首先,要研发大运力运载火箭,才能将空间电站建设所需材料运送至太空;其次,要攻克太空制造技术,将空间电站在太空中组装;再次,如何高效地将空间能量传输到地面;最后,还需考虑空间电站对环境影响问题。”
杨士中透露:“在璧山建设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可成为一个基础实验平台,为未来空间站建设、太阳能电站建设等作出基础研究贡献。先期,璧山实验基地将把高空系留锚定氦气浮空平台(系留气球平台)作为重点研究项目。”
何为“系留气球平台”?
杨士中解释:“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热气球矩阵将电站托至平流层,并通过牵引设施将其固定。因平流层距离地面22公里,高于大气层,能规避大气层‘衰减效应’,以重庆为例,其发电量可超过地面电站的70到80倍,一平方米光伏电池可产生7到8千瓦电力。”
杨士中说:“该项目将在璧山基地进行前期演示模拟与验证,为全国空间太阳能电站技术研究提供参考。其计划建设步骤为:在2020年前进行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及研发平台建设,2025年左右实现中小规模平流层太阳能电站及并网发电,2025年后开展大规模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应用工作。”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无线技术将在军事民用领域推广
据了解,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电能,主要通过无线方式进行传输,通过微波,对偏远地区、受灾地区等可进行定向供电或移动供电。
杨士中说:“其延伸出的无线输能、无线通信等相关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对军民融合、能源利用、科技创新等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谢更新表示:“该项目,也是璧山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载体。璧山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的建设,也将有效助推重庆大学和璧山承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装置战略布局,推动重大科学装置集群落地,促进重庆大学‘双一流’建设,打造以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为中心的新能源产业技术聚集区,扩大璧山在西部乃至全国、全世界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