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了第七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与之一同的公示的,还有23家拟撤销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名单》(第二批)。
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此前发布的六批共计221家企业“合规”名单相比,第七批符合条件的企业数量持续减少,相比第一批109家整整减少了100家。与此同时,今年拟撤销企业的数量却相应上升,达23家,比去年撤销企业增加了5家。由此可见,自今年3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新版规范条件颁布以来,对光伏制造企业的准入要求更为严格,行业也更加规范。
今年3月1日,工信部印发《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与此前的旧版相比,新版在企业电池和组件光电转化率、组件衰减率、多晶硅项目电耗水耗、环境保护要求、出货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而相关企业也需经过企业申报、省级工信部核实推荐、专家复核等环节,才能最终得以通过工信部的审核公示。因此,一旦无法达到相关要求,已列入公告的企业便将面临被撤销的风险。
而从2013年12月30日,工信部公布第一批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起,截至目前,共有七个批次总计272家企业进入公告名单。工信部设立的这一“准入门槛”对光伏制造行业意义重大。对于已经进入这一门槛的企业而言,企业将有机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并享受社会资源倾斜的支持。不过,对于迟迟未能入选的企业而言,这就意味着无法坐享政策红利。不仅要面临不予贷款、不准进入市场、被迫兼并重组等风险,还要面对生产经营困难加剧,随时被迫关停的可能。
经济观察网记者梳理发现:此次入围第七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一共9家,分别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深圳9个省份及直辖市。其中,光伏组件企业4家,电池企业2家,逆变器企业3家。
在上述9家企业中,中环股份(002129.SZ)下属公司天津环欧国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东方环晟光伏(江苏)有限公司同时入围。最新数据显示:受益于光伏和半导体双轮驱动以及单晶替代需求,单晶材料龙头企业中环股份持续利好。即便在“5·31”光伏新政后,开工率仍达到100%,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刚刚荣获“2018年度户用逆变器十大品牌”的深圳古瑞瓦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第七批上榜之列。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底,古瑞瓦特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货120多万套,牢据户用光伏逆变器第一品牌。
2017年以来,户用光伏市场的井喷式爆发也让另一家上榜企业广州三晶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额实现了翻番,从2.2亿元涨到了5个多亿。不过也许是看到了户用光伏的局限,三晶电气一直主推晶太阳共享运维系统,而非定位单一的逆变器供应商。
安徽银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上榜不多的两家电池企业之一。很难想象,3年前,这是一家生产效率极其低下的“僵尸”企业。2015年8月,银阳新能源以2.2亿元资金购入该企业全部资产,并投资1.6亿元对设备产线进行全自动化改造,使其成为安徽马鞍山光伏产业迅速崛起的一个缩影。
此外,北京中科信电子装备有限公司(组件)、晶澳(邢台)太阳能有限公司、上海正泰电源系统有限公司、浙江金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4家企业亦同时入围第七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
几家欢喜几家愁。与上述9家企业一同公布的,还有第二批23家拟撤销的企业名单。其中,不乏特变电工新疆、上海正泰、巨力新能源、广东汉能光伏等知名企业身影。与此同时,23家企业中有10家均来自江苏,占比近一半,地域特征明显。
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向经济观察网记者透露,由于该企业硅片和组件业务已经撤销,因此不符合工信部规定的验收资格,才会被撤销。其子公司特变电工西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已在工信部第四批光伏制造企业名单中,不会受此影响。
专注从事光伏组件生产和销售的上海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也赫然在列。对于被工信部撤销名单,12月6日,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出声明予以回应。声明表示:由于扩大产能需要,公司对生产布局进行调整,原上海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为租赁用地,容量有限,不能满足产能扩大的需求,已于2016年9月完成整体搬迁,转移至浙江新生产基地继续生产。而原上海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现已在工商部门更名为“上海正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职能转为人才平台,不再继续承担生产职能。因此,列入工信部撤销名单,实属正常。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