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8日,记者跟随媒体考察团实地探访了香港中电集团在江苏省的“光伏+”电站项目。作为亚太区能源业务的主要投资者及营运商,中电集团立足香港,为香港八成市民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鲜为人知的是,中电集团自2013年在内地投产首个太阳能光伏电站后,开始逐渐深入内地光伏市场,目前已形成超过300MW的装机量。虽然,这对于市值逾2000亿元港币的民营大企业来说,规模并不大,但中电集团中国区总裁陈绍雄告诉记者:“我们挑选投资的光伏项目,求精而不在多,每一个光伏电站都有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非常典型。”
“特殊”地的因地制宜之法
中电集团泗洪天岗湖
光伏发电项目位于泗洪县天岗湖乡境内的香套湖上,占地面积3700亩,总装机容量达109.9MW。一眼望去,几十万块多晶硅组件在湖水和天空的反射下熠熠生辉。
难以想象的是,在此项目建设之前,这是一块对当地人民来说“并无用处”的未利用的土地。“这湖是周边50平方公里的集水区。”中电集团中国华东区总经理龚为民说,“旱季少有积水,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芦苇荡。”
为响应国家号召,多样化、最大化的利用这片“特殊”地,泗洪项目选择开发建设了“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渔光互补发电模式,力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经过科学规划和探索实践后,目前项目地开辟了3个养殖区,培育了螃蟹、小龙虾、鳜鱼等水产品。“我们并没有像别的渔光互补项目一样,为追求产量而一味地压缩水产品生存空间。”龚为民介绍,“这里都采取放养模式,鱼蟹是吃微生物长大的,绿色、干净、质量好,吃着也放心。”
“一个光伏项目并不是建设完成后就一劳永逸了。长达20年-30年的运营期让企业、政府、生态环境以及周围居民形成了一个共同体。”陈绍雄对记者说,“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培养、维护社群关系。无论是为当地小学铺设公益道路,还是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都体现了中电集团以人为本、重视生态的核心价值。”
机器人助力智慧运维
说到管理,记者不禁好奇,如此大面积的“水上”光伏如何运维。记者注意到,项目现场较为复杂,光伏组件的安装高度较高,即使人工乘船进入,运维人员也必须借助工具完成清洗或检查光伏组件的工作。若仅凭人力,投资与消耗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偌大的泗洪发电厂,常驻员工仅有9人,这又是如何做到的?
原来,中电集团借助高科技机器人实现了自动清洁。现场工作人员为我们演示了操作过程——通过手机APP,就可以选择特定区域内的某排光伏组件,“前进”“后退”“暂停”等键可实现手动操作。“场地内有发射器,在联接WIFI后,就能用手机控制机器人进行相关操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我们设定的是每天下午5点半开始自动清洁。”
据介绍,使用机器人运维后,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平均提升了2%-3%。“在试用10个月后,我们发现对于天气较为干燥的月份,效果更为明显,发电效率最高提升了5%左右。”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光伏运维问题一直是行业乃至全社会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光伏电站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运维和管理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难题。
今年4月,六部门联合印发了《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智能光伏系统建设与运维水平提升并在多领域大规模应用”的具体目标,并力争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供应商,促进智慧光伏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陈绍雄认为,光伏产业应顺应能源发展大趋势,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端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促进行业进一步发展。“泗洪项目部分区域试点应用的机器人正是一个积极尝试。”
三思后行,等待收购机遇
离开泗洪项目后,记者还参观了位于淮安的淮安港发“
农光互补”发电项目。该项目力图实现现代农业模式的创新,打造一体化“光伏+农业”示范基地。据悉,该项目农业种植部分将分两期实施,目前已建设126亩农业大棚,主要种植葡萄、西瓜等时蔬水果及中药材瓜蒌;后期50亩水面面积可用于电站扩建以及鱼类养殖。
当被问及未来中电集团建设新光伏项目的打算时,陈绍雄表示,虽然政策变化较快,但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中电集团在内地也专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项目。目前,中电集团在内地可再生能源权益装机容量占比已达26%。“在目前光伏政策有所调整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更加谨慎考虑,提升自身能力,确保成本更低后才会开启新项目。”陈绍雄说,“未来1年-2年,我们也会关注一些光伏项目的收购机会。此外,我们还在寻找一些其他投资机遇,努力发挥我们在国际经验和管理上的优势。”
陈绍雄透露,在新能源业务方面,未来中电集团将更多地关注海上风电、
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项目,以及增量配电网改革等能源产业链其他环节上的新投资机会。“我们希望把在香港市场运营输配电及管理经验引进内地,与国内同行分享我们的知识与经验,协助内地电力行业建立均衡和稳健的发展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