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走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光伏产业园巡检楼的人,都会在电梯门打开的那一刻不由自主地“哇”出来。无论你站在巡检楼的哪一个位置,眼前都会被无边无垠的湛蓝色“光伏”海洋所占满。海洋中,一座座白色升压站如帆船交错,最远处,唯有大朵大朵喷薄而出的白云才能让人分辨出天与地的界限———这里,就是产业园内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全球单体最大的85万千瓦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指出,青海有充足的太阳能光照资源、丰富的荒漠化土地资源,国家电投有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今日,国家电投人追日逐光、不负嘱托,用自己的辛勤与努力,让光伏发电成为了青海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
探索:优质开发重于规模扩张
“咱们眼前这片‘海洋’,一年发电量是14.9亿千瓦时,电量足以支撑一家星级酒店用上一年。”站在巡检楼上,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黄河水电”)海南新能源发电部维护中心副主任宦兴胜指着眼前那道看不见尽头的蓝色,向记者介绍道。
对于“不稳定”的新能源发电来说,如何提升协调运行能力、平稳电源发电曲线,是比大规模建设更重要的事情。近年来,身居三江源头、自然禀赋优势亮眼的黄河水电埋首琢磨水火风光融合之道,取得不俗成绩。
据统计,黄河上游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2187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3%。同时,青海省每平方米的年辐射总量大于6800兆焦耳,可谓是我国太阳能资源的“聚宝盆”。为更好地利用龙羊峡水电站充沛水电资源,黄河水电统筹谋划自身专业优势,在龙羊峡水电站水库左侧建设85万千瓦水光互补光伏电站作为“虚拟水电机组”。通过龙羊峡水电站水轮机组的快速调节,原本间歇、波动、随机的锯齿形光伏电源调整为均衡、安全、更加友好的优质电源,再利用龙羊峡水电站的送出通道将这一电源组合所发出的电量送入电网。
通过水光互补协调,不仅有效降低了光伏发电短时波动对电网造成的影响、光伏发电电能质量大大提升,龙羊峡水电站送出线路的年利用小时更由4621小时提高到了5019小时,较好实现了水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快速补偿。同时,通过多年调试运行,这一项目也为风、光、水等能源多元互补的大规模开展提供了大量翔实、可信的参考数据,为我国能源转型升级增添更多助力。
在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发展模式上不断实现新跨越的同时,国家电投放眼长远,由黄河水电牵头建设了百兆瓦国家级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以下简称“实证基地”),用最扎实的脚步探索光伏发电的更多可能。
据统计,实证基地总装机容量14.3万千瓦,由6个试验区和2个测试平台组成。截至今年8月,基地已选用组件26种、逆变器21种、支架17种,累计探索了30种发电路径、15种新设备、30种新材料及4种电池的储能技术,并实现了148种光伏主流技术及产品的“同台竞技”。
实证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这一基地项目已解决了百兆瓦光伏电站组件及组串级实时在线监测技术及大数据分析平台方案设计等技术难题,首次采用了平单轴+双面组件、优化子阵布置方式等新兴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更已获得单鳞片式双轴跟踪支架装置等7项专利,编制《并网光伏电站施工工艺》等4项行业和企业标准。
从一个小小支架的研发调试到地区能源的智能化融合发展,从光伏发电产业的最优发展路径到清洁能源的多元互补协调,国家电投从不以小利失大义,积极担当、主动作为,为我国能源的协调、优质发展不断作出更多贡献。
研发:光伏发电全产业链逐步形成
“作为我国半导体硅片行业的领头企业,浙江金瑞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厂房里一直是被瓦克、三菱等国际品牌的产品所占据。而现在,他们选用的所有硅片原料70%都来自我们企业。”黄河水电新能源分公司副总经理秦榕的语气中充溢着满满的骄傲。
回望来路,黄河水电的技术研发之路并不平坦。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作为集成电路基础材料最前端,多晶硅材料的生产技术和市场一直被国外所垄断,集成电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为了掌握发展主动权,黄河水电新能源分公司主动出击,投身尖端技术的研发创新。
从直接引进技术研究消化,到技术路径设计、生产设备调试、生产线投产创新全部自主,黄河水电新能源分公司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终于从“偷师的小徒弟”成长为“技术领先人才”,实现了电子级多晶硅的批量供应和国产化。
“目前,我们生产的电子级多晶硅的纯度已经可以稳定在‘11N’(99.999999999%),与国外产品质量相当,完全替代了国外产品。”秦榕告诉记者,黄河水电建成的国内第一条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囊括氯化、精馏、还原、精整、质量检测等高纯硅材料完整的生产工艺,不仅能够生产出符合集成电路应用的高纯电子级多晶硅,更已率先在国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满足SEMI标准的电子级多晶硅产品检测标准、指标体系和检测质量控制流程。
自2010年全面投产,黄河水电已于2013年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电子级多晶硅的量产及批量销售,于2014~2017年实现了年均电子级多晶硅销售量超200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1%,并计划于2020年集成电路大尺寸用多晶硅年产量到2000吨、市场占有率达到30%。
8月21日,国家电投20万千瓦N型IBC电池及组件项目于青海西宁正式开工。据黄河水电董事长谢小平介绍,这一项目选用了行业领先的低成本双面全背电极技术,于2020年项目正式投产后,预计电池平均效率可达23%、组件功率可达330瓦(60片)、组件效率可达20.4%,已达到当前我国光伏发电“领跑者”技术领跑基地组件效率的满分要求,并将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和青海清洁能源示范省的建设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扶贫:让发展红利惠及大山深处
唐朝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蜀道究竟有多难,人们却不一定都有体会。8月下旬,记者奔赴国家电投地处川西高原的光伏扶贫工程进行采访,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了最深刻的体会。
早上7点,从海拔4411米的世界海拔最高民用机场———稻城亚丁机场出发,一路伴着高原特有的低矮灌木和无名小花,我们翻越了4600米的无名高峰,绕过了无数个坡度陡峭的“发卡弯”,终于在下午4点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正斗乡。站在这片被群山环绕的平缓地面,记者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国家电投是如何透过那些人迹罕至、纵横交织的山脉找到这片地方的呢?
“我们是在勘探水电资源的时候,在政府的介绍下知道的这片地方。”谈起正斗光伏电站的选址过程,国家电投四川电力有限公司甘孜分公司总经理王付文自己也有些不敢置信。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辖区18个县,有17个纳入国家和省扶贫开发政策扶持范围,建档立卡贫困村占比近50%,贫困人口多、地区广、程度深是这里扶贫工作面临的最大现实。
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国家电投四川公司穿过了低海拔藏区的一路繁花直入人迹罕至的最深处,努力克服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材料运输困难等施工难点,“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历经艰难施工,终于为藏区百姓在正斗坝子建起了总装机13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其中,正斗光伏电站为装机5万千瓦的商业电站,于2017年6月27日投产发电;新那伽光伏电站为装机8万千瓦的异地建设扶贫电站,对口扶贫甘孜州石渠、色达、新龙三县,于今年6月29日成功并网发电,总计帮扶9213人,持续20年,是四川藏区扶贫规模最大、扶贫人口最多的超高海拔光伏项目。同时,也是国家电投目前建设的海拔最高的山地光伏电站。
除了对电站收益覆盖的建档立卡藏区贫困百姓精准帮扶到人外,电站的投运也在悄悄地改变当地百姓的生活。
“自从国家电投在我们这儿建设了光伏电站,百姓的生活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用翻山越岭出远门打工,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足以养家糊口的工作。”据正斗乡副乡长泽珠介绍,一直以来,当地百姓都是靠着种植虫草、松茸、土豆过活,一个家庭每年的收入不过千把块钱。自从正斗光伏电站开始建设,正斗乡的162户百姓就轮班进入电站工作,有学历的就学技术,有驾照的就开车运物资,只有一身力气的也能在电站内干体力活,尽管时间不长,算下来每个贫困家庭平均也能拿到七八千元的收入,比从前已经不知翻了几番。
不仅如此,除了劳务所得,因为电站建设租用了乡里荒置的土地,正斗乡的百姓每亩地每年还能拿到租金,又把家庭收入提高了一大截。
交谈中记者得知,国家电投四川公司不仅自己出资建设了一条220千伏输电线路用于外送正斗光伏电站所发电量,更将这一输电通道提供给其他企业用于外送扶贫电站电量,只为给甘孜藏区百姓带来更多收入,尽力加快当地脱贫步伐。
匠心钻研,厚积薄发。国家电投人用青春描绘蓝图,用汗水浇灌梦想,着力推进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全方位做大做强做优光伏产业,立足优势做好精准扶贫,让高原地区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