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投电力总装机容量1.31亿千瓦,其中:水电2203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500万千瓦,风电1459万千瓦。清洁能源比重达到47.18%。水电与新能源装机规模位列五大发电集团第一。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位列全国第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投资商。国家电投集团共有30家二级单位拥有光伏发电资产,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河北、山东、山西等30个省区以及境外日本、马耳他。
每年六月,去德国慕尼黑光伏展的光伏人如果从北京出发,向北飞行不到半小时,就可以看到下方的千里赤地,磴口县也在其中。
磴口地处内蒙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七沙二水一分田”是这里的地貌形态,全县68.3%是沙漠。一直以来,国家和当地政府每年花费大量精力治理环境,但得到的成果也只是让沙漠规模不再扩大。“防护治沙成了等口人的心病。”磴口工业园区(省级)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袁文海介绍,“磴口治沙从1951年开始,几十年里采取飞播治沙的方式,为治沙而治沙,效果不理想,也无法带来任何经济收益。”
这是国家电投北京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张锋。国电投北京公司成立后,他就一直坚持开发光伏电站结合生态恢复的做法,张峰听取了内蒙分公司汇报的磴口情况后,就决心用光伏在沙漠中开启一片绿洲。
磴口地处河套地带,黄河流经磴口52公里,虽大部分地区是沙漠,但同样有充沛的水源和大大小小的湖泊46处,但由于沙漠地区光照过强,水分也难以存留,因此生态恢复工作开展困难。国电投提出了“光伏治沙,恢复生态”的理念,让袁文海看到了治沙的新思路。光伏组件本身就具有遮阳、挡风、防风的作用,能有效阻止沙丘移动,在板子地下种植作物,既能做到防沙固土,又能创造收益,可谓一举两得。同时,雨水和光伏组件清洗的水分会渗入泥土,并在组件遮挡的作用下延缓蒸发时间,有利作物吸收。
2014年10月,准备充分的国电投磴口50MW光伏电站正式开工,为抢”1230”和来年春种,实现固土治沙目标,在内蒙寒冷的冬季和沙漠本身就已非常恶劣的条件,2个月内项目完工并成功并网,成为轰动一时的磴口速度。该电站采用单晶组件30MW,多晶组件20MW。电站在25年寿命期内平均上网发电量为7782.1920万千瓦时,年等效利用小时数为1445小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大约25370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93023吨。
内蒙古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吉冰涛介绍说,电站建成后,他们内蒙公司就着手与当地绿化人员、地质专家研究如何因地制宜恢复植被,在基地还铺设了滴灌设施,由光伏电站提供电源,在光伏板下面种植通过摸索找到的沙地柏和苜蓿等适宜的作物,同时研究作物的套种和一些药用高附加值药材的前序作物培育。
按照发展规划,这片沙漠已形成了一个集光伏发电、沙草产业、现代农牧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光伏示范基地。在光伏基地道路两侧,垂柳、紫穗槐、金叶榆等组成高低搭配、错落有致的景观绿化带,往日裸露的沙地,如今已是绿意盎然。
这也给了磴口县政府巨大的鼓舞,规划了500MW总投资49亿元的万亩光伏基地,目前已有昌盛日电、国电投、国电、国华、蒙华、神州等多家企业入驻。袁海文说:“我们县给企业提供价格非常
低的土地,是希望企业能把钱用在生态恢复上。企业在进驻沙区前,得做好绿地规划,包括林带、光伏板下的绿化等。如果做不到,那么这样的企业我们不要。近几年,我们通过打造万亩光伏基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光伏农业、光伏旅游,不仅改善了磴口的生态环境,更带来了经济上的效益。”
万亩光伏基地不仅利用沙区发展了设施农业、光伏发电,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周围有沙漠水稻观光区、万亩光伏瞭望塔、光伏小镇旅游区等多个区域,每逢节假日,前来休闲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
生态修复也给国电投带来了实惠。随着生态治理逐渐完善,沙尘减少,光伏组件的清洁度提高,发电效率也提高了。同时以往光伏组件每年清洗6-7次,现在已经降为3-4次,节省了人工成本。
光伏对磴口的另外一层意义在于给当地带来了现代农业,提高效率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
在昌盛日电的磴口光伏农业项目中采取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光伏大棚模式,30MW光伏农业观光区集光伏发电、设施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已建成的253个光伏设施农业科技大棚内种植茶树、菌类、花卉、蔬菜等。将太阳辐射分为植物需要的光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光能,这样既满足了植物生长的需要,又实现了光电转换,一举两得。同时管理与种植都改变了以往粗放、分散的耕作模式,转为集中、有计划耕作,同时再将农民返聘回基地,成为新时代的农业工人。
当前光伏组件清洗采取半机械化,夏季采用湿法,冬季改为干法,组件清洁工作雇佣当地村民进行,可以帮助他们在农闲时获得一部分收入。村民张清耀说,以前他是失地农民,现在维护光伏板下的草场,一个月下来他和老伴就有5000块的收入,养老不再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