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农民也有了自己的节日!这个喜讯对于河南省洛宁县河底镇来说,带来的不仅仅是喜悦,更增添了从“党建+扶贫”成功经验中得来的自豪感。
河底镇党委书记柴少勇深有感触地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仅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怀和重视,也蕴含了对农业发展的自信,对农民创造力的自信。对缺少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贫困农民来说,农业应当是更为可靠的脱贫途径,关键在于如何抓好党建示范引领,让农民找到出路,得到实惠,看到希望!”
三级联动,汇聚强大合力
河底镇地处三门峡市渑池县、陕县和洛阳市宜阳、洛宁四县交界,是中共豫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全镇共35个行政村,5.1万人,9个贫困村,1372户贫困户4754名贫困人口,41个党支部,1325名党员。
作为传统的农业乡镇,该镇资源短缺,工业匮乏,农业附加值不高,产业带动力不强,群众增收渠道受限,发展缺乏后劲和活力,造成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
对此,该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突出党建引领,注重示范带动,持续提升支部推动、党员带动、党群互动和结对联动的“四轮驱动”党建模式。
——创新理念。弘扬“一种精神”,即大力弘扬豫西第一党支部革命老区红色精神。打造“四个品牌”,即“坚持”、“实干”、“拼搏”、“进取”四个党建品牌。实现“两个转变”,即加快推进由四县“交界地”变为人才、信息等资源的“交汇处”,由洛宁的“边缘乡镇”变为发展的“前沿高地”。
——创新载体。把党建和招商引资有效结合,正在积极争取民建河南省委支持,将该镇招商引资的河南研学旅行教育培训基地作为河南省民建职教社的定点培训基地,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红色革命教育培训基地。
——创新方式。把党建和项目建设深度融合,围绕全镇的德青源“金鸡”、“天豫”红薯等8大重点产业项目,每一个项目都体现“党组织+”的“三位一体”、“四位一体”或“五位一体”模式。
——创新内容。围绕脱贫攻坚,结合中心工作,对无职党员进行设岗定责,设立300个党员示范岗。
由此,营造了党委政府领着干,驻村和镇村干部比着干,贫困群众跟着干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县、镇、村三级联动抓扶贫的强大合力。
拉长链条,农业焕发生机
红薯是河底镇的传统产业,由于气候土壤适宜,当地的红薯品质优良,但以往只能自给自足,或生产红薯粉条等初级产品,丰产却难以丰收,年复一年,农民失去了种植积极性。
经过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以红薯种植和深加工为主的精准扶贫项目(洛宁天豫循环农业产业园)落户河底。该项目2017年新建育苗大棚20个,共带动1500户群众种植天豫红薯10000多亩,其中580户贫困户种植2000亩,保底价收购,贫困户累计收益300多万元。据悉,该项目一期投资6000万元,建设年加工红薯10万吨的品牌淀粉企业,带动天豫红薯种植5万亩;二期投资1.5亿元,主要生产红薯粉条、红薯快餐、红薯饮料等高端红薯系列产品,带动天豫红薯种植7万亩;三期计划再投资9000万元,建设以红薯种植和深加工为主、集种植养殖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园,红薯订单种植面积将达10万亩以上。
普通的红薯摇身变成了“香饽饽”,而这只是河底镇“点石成金”的一个缩影。
有了党建的引领,昔日沉睡的农业一下焕发了生机。
该镇杨坟村利用省级140万元村集体经济资金,入股景森公司,建设2个研学旅行玻璃钢构大棚,以“村两委+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持有固定资产的60%股份,同时,每年还可获得分红10万元。
该镇在前屯村打造了党建宣传一条街,在刘家沟村打造了党建宣传红旗墙。利用河底专业园区储备的300亩土地,发展以烟叶、中药材种植为主的村集体经济,建设党建示范田。
在前屯村便民服务中心看到,村支部设立2个党员示范岗,党员轮流到岗,配合干部服务群众,群众对此赞不绝口。
最抢眼的还是由山东青青教育集团投资1.2亿元的河南研学旅行教育培训基地。目前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主要涵盖豫西第一党支部红色文化、红薯历史文化、红薯科技研发、红薯小吃街、红薯观光园、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小学生拓展训练和举办全国性红薯节等内容,建成投用后,可带动贫困群众200户增收。
转型升级,获取永久效益
该镇党委书记柴少勇介绍说,农业是农民之本,但
农业扶贫不是将农民绑在土地上获得有限和暂时的收益,农业也要向工业一样适时转型升级,以获得更加丰厚、更为持久的经济效益,贫困人口则要从这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稳定小康。
为此,河底镇探索出了“五种模式”,即实施以转移就业、种植养殖等产业为主的直接帮扶模式;以天豫红薯、后坡冬桃等产业为主的合作帮扶模式;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的股权分红模式;以“德青源”金鸡扶贫为主的资产收益模式;以“天豫”红薯、“三阳”肉羊、“正大”生猪为主的代种代养模式。通过五种模式;兴起了“八大”产业,即培育和发展德青源“金鸡”、河底“金叶”、河底“冬桃”、天豫“红薯”、“文化”旅游、“正大”农牧、“三阳”肉羊和研学旅行8个抓党建促脱贫的支撑产业。
位于该镇元村村的河南正大农牧扶贫产业园项目采取“支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项目用工主要是当地贫困户,每人月工资在2500元左右;项目饲料厂所需的玉米等原材料主要由当地贫困户订单种植,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保底价进行回收;公司统一提供猪仔、饲料和技术,带动贫困户养殖生猪,公司统一进行回收,拉长产业链条。
对于已经建设和正在招商的农业项目,该镇党委、政府也在“集群发展”和“产业延伸”上做足了文章。围绕落地项目的上下游招商,先后引进和促成河南研学旅行项目、德青源有机肥项目和德青源肉蛋加工中心项目;依托元村村群众有养殖习惯和该村200余亩空心村资源进行招商,引进了正大农牧养殖项目;以镇区周边落地项目的产值效益、成熟模式和经验做法进行招商,引进了河底冬桃扶贫产业园项目。
针对多数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2017年河底镇利用集体经济资金和产业引导资金先后发展了前屯村、杨坟村20千瓦光伏发电,元村、程岭村养殖大棚,杨坟、大明村花椒种植基地,后坡村冬桃基地和冷库基地等村级集体经济。同时,杨坟村利用省集体经济试点资金入股天豫红薯种植合作社,前屯村利用园区流转的土地发展花椒套作烟叶。
河底镇还以国家重点镇建设为契机,抢抓渑池—洛宁—栾川高速过境河底,设立洛宁北站的机遇,将全镇总体发展规划确定为“一心二镇五布局”,即以建设洛宁中心镇为核心,建好河底、杨坡两个小城镇,形成山水田园杨坡川、有机农业大明塬、文化旅游城村区、烟叶走廊茶坊岭,产业集聚专业园五大发展布局。
今年,全镇要实现5个未脱贫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达标,贫困发生率降到1.27%以下,实现老区发展的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