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光伏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全球最大应用市场。但发展取得突破的同时,
弃光限电、产能过剩等难题,也成为多年来行业发展的瓶颈。那么如今弃光限电情况是否还依旧?哪些地方是弃光限电的重灾区呢?
发电越多越浪费光伏难解“弃光”
光伏发电“弃光”,就是光伏电站的发电量、超过电力系统最大传输电量和负荷消纳电量。与弃光并存的是“限电”,即限制电力输出。弃光率越高,意味着光伏发电利用率越低。记者了解到,2017年,西北五省区的平均弃光率为14.1%,远远高于6%的全国平均水平,而2015年、2016年这一数字最高超过30%。西北地区不少光伏企业参与当地电网的竞价交易,用低于市场价竞价的方式来取得上网送电指标,以降低弃光率。记者了解到,2015、2016年西北五省区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分别为608万千瓦时和943万千瓦时,占到全国的40%和28%。而此时西北地区的电网建设速度却远滞后于装机新增规模。
除此之外,铺设特高压线路也是成本高昂,据计算,铺设输电线路100公里,投资成本需要12.5亿元。业内人士称,“弃光”主要是电网输送能力有限,电站建成后无法并网。西北地区就地消纳能力弱,电网输送能力又没有跟上光伏电站的建设速度,因此“弃光”限电现象难有明显改观。数据显示,2017年西北地区光伏发电量392.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81%,而全年包括外送在内的用电量增长只有7.79%。
用电大省优先本地就近消纳显优势
西北地区的光伏电量受本地消纳能力所限,因此绝大部分需要运送到别的地区。而在我国沿海地区,许多经济强省也都是用电大省。那么,这些从西北地区输出的电,是否可以运送到这些地方呢?
刘会朋是浙江省慈溪市一家光伏电站负责人,两年前他所在的公司发展重心由西北转向浙江,一是由于西北弃光率高,影响了公司收益,二是浙江经济发达属于用电大省,这样就不用担心限电的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浙江根据土地稀缺的实际情况,更多是在布局分布式光伏项目。在宁波市鄞州区,记者看到面积达几万平米的光伏组件都铺设在屋顶。在浙江平湖、桐乡等地,分布式光伏基地超过50个,企业负责人表示,屋顶发电屋内企业就能用电,对于供电部门省去了很多电缆设备的投资,多余的电量还可以上网销售创造收入。因此,基于解决用电缺口和新兴产业布局的考虑,浙江全省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由于本省已有充足光电可以使用,因此浙江对远距离输送光电的需求自然减少。另外,如果使用远距离输送的电力,通常损耗在10%左右,此外还要考虑电网的安全问题。
通常在特高压线路中,还配有火电、水电等有稳定性保证的电力发挥调峰功能,但如果对于火电、水电发展不足的西北地区,就无法提供这种调峰电力,因此,从用电方来说,从风险角度考虑,就会放弃一些电力的输送,就近消纳也就成为一个的基本原则。
事实上,对于西北地区的光伏发电站来说,除了产能过剩和无处输送,目前的一个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当地的电网规模还不具备支撑千万千瓦级光伏电的输送能力。那么,有没有能够将光电转变为稳定电力,从而保证其安全输送的方法呢?调查中记者发现,“储能电站”或许将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桂国才是一家光伏发电企业负责人,记者见到他时,他刚刚在西北签订一份储能系统的建设合同,他们公司在甘肃的一个光伏基地,由于建了储能系统,让他们从并网的第三月便将弃光率下降了一半,这是因为储能系统可以将未消纳的电量通过电池组件储存起来。
业内人士称,储能系统不仅能够减少发电侧的浪费,同时也能够让光电稳定地通过电网实现远距离传输。因此,储能系统的配备正在成为众多光伏企业的刚需,从而其投入运营成本每年都在以15%左右的速度在降低。
在江苏无锡的一家储能站,五层高的楼房在每一层都放置了上万组电池来储存电量,而控制室则完成智能充电和送电的过程。负责人表示,他们在用电低谷时将多余电量低价买进,在高峰时期以稍高价格卖出,电站赚取其中差价作为利润。虽然这里只有几名员工,但却支撑着每天2万千瓦时的发电量,相当于一个面积上百亩的地面光伏发电站所发电量。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十多家上市企业布局了100兆瓦以上规模的储能电站,截至2017年,我国已经投运的储能电站累计达32.8G瓦。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正处于市场应用初期,相信未来伴随着国家扶持储能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以及储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储能将会成为解决弃光问题的一个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