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2003年,施正荣为王禄宝牵线搭桥,从瑞士购买了国内第1台和第2台硅片线切机。正是由于这2台硅片线切机,迈出中国光伏硅片产业化的第一步,为中国光伏称霸全球埋下了伏笔。
2018年5月,上海第十二届SNEC展会人头攒动,热火朝天,这个一年一度在中国举行的全球最大的光伏展会,可以说是中国光伏行业快速发展,领先全球的一个缩影。会场不远的一个酒店房间内,几位老朋友一边开怀畅饮,一边如数家珍般地回忆着光伏行业发展的那些重要时刻。他们是中国光伏行业缔造者施正荣博士,中国
线切硅片第一人王禄宝先生和全球光伏设备顶尖专家,梅耶博格公司前CEO Peter Pauli先生。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个晚宴,现场聆听了一段中国光伏产业成长初期的故事,目睹了当事人之间的亲切、信任和光伏情怀。
扬中是长江上的第二大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扬中人兼具北方人的豪爽和南方人的精干。1963年,施正荣出生在扬中油坊镇一个农民家庭,他后来留学澳洲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创立尚德荣登中国首富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
王禄宝同样出生于扬中油坊镇一个农民家庭。为了求得温饱,王禄宝做过裁缝,开过服装厂、化肥厂,1982年成为扬中县首个“万元户”。2003年,通过扬中市侨办恽伯龙主任的介绍,王禄宝认识了回国创业不久的施正荣博士。地缘上的亲近和企业家的实干精神,将施正荣和王禄宝这两位油坊老乡紧密联系到一起。“我属狗,你属兔。狗与兔,一世富。”王禄宝甚至从属相中找到了两人合作的理由。
2003年的尚德,刚刚成立2年,但是由于质量过硬,性价比高,产品很快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了销路,供不应求。施正荣带领尚德进行大规模扩产。施正荣很快了解到,当年尽管中国不具备任何多晶硅铸造的生产能力,但是国内已经有几家单晶硅棒的生产企业,而且成本很有竞争力。扩产时,施正荣果断地改变了尚德第二条生产线的技术路线,从第一条的
多晶硅生产线,改为单晶硅生产线。同时,尚德开始购买国内的单晶硅棒。
当时国内硅片生产水平非常落后,单晶硅棒拉完后使用内圆锯,一片一片的切成硅片,成本居高,浪费巨大。而国外已经采用多线切割技术,几千片硅片,一次性就能切下来,生产效率高,成本大幅度下降。苦于国内没有硅片线切机,尚德不得不将将国内购买的硅棒送到挪威和日本进行切片,然后再将切好的硅片运回国内,这一来一回的运输过程,费用高昂,时间周期长,也很容易造成碎片报废。施正荣意识到,中国的光伏产业必须大家一起来努力,建立产业生态系统,才能做大做强。
起初,王禄宝准备投资兴建单晶硅拉棒厂,并征求施正荣的意见。施正荣对王禄宝讲,硅片是光伏行业的重要原材料,未来需求量很大,如果现在能进入切片环节,那你真的帮了我大忙了,而且未来发展潜力无限。王禄宝从海归老乡的描述里,似乎看到了一个光伏帝国将要诞生。他对施正荣说,我对光伏行业不懂,施博士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当时瑞士有2家做硅片线切设备的公司,一家是HCT,一家是梅耶博格。施正荣亲自出马,找到了时任梅耶博格CEO的Peter Pauli,帮王禄宝谈了一个非常好的价格和非常优惠的付款方式,购买2台线切机及配套设备,其中第1台设备货到付款,第2台设备一年后付款。
下定了进入光伏行业的决心,王禄宝的执行能力极强。2003年9月,他争取到500亩土地,用3个月时间建好厂房,5个月时间投入生产,其高效被当年镇江日报头版头条誉为“环太速度”。王禄宝清楚地记得,那时每天可以切1万多片125×125mm单晶硅片,每片价格达到25.8元,经常是还没下线,就已经被抢购。到2006年,环太已是尚德重要的硅片供应商。此后,王禄宝相继成立了三家从事硅片生产及配套的公司,一举成为“中国线切硅片第一人”。
梅耶博格中国公司,2003年10月在上海注册,笔者大胆猜测,很有可能与当年卖给王禄宝的2台硅片线切机有大关系。并且也从那时起,梅耶博格在中国销售了几千台线切机,奠定了全球顶尖光伏设备制造商的地位。
帮王禄宝引进2台硅片线切机,仅是施正荣在创业初期为尚德完善供应链过程中一个很小的动作,但是以此为起点,中国民营线切硅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切片设备从最初的瑞士或日本进口到逐渐国产化,中国光伏人不仅大幅降低了硅片的生产成本,还培育出全球第一的硅片生产能力,为现在的千亿光伏产业打下了坚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