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光伏行业名副其实的大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首次突破100GW(1GW=10亿瓦),中国光伏装机容量首次突破50GW。
光伏装机容量的迅速扩张,带动中游光伏电池和上游晶体硅生产商,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产业链中上游的新三板公司们,也在这波浪潮中赚得盆满钵满。
业绩翻倍是正常现象
2月9日,阳光中科发布了2017年度业绩:营业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501%;净利润5900万元,同比增长102%。
阳光中科主要从事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以及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建设与经营业务。
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二者的收入分别是8.9亿元和3.1亿元,几乎占到全部收入的90%。
再早几天,捷佳伟创也发布了2017年度业绩:营业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50%;净利润2.5亿元,同比增长115%。
二者稍有不同的是,捷佳伟创做的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也就是阳光中科的上游。
二者相同的是,业绩的大增背后,都是中国,乃至全球光伏产业在2017年的“大跃进”。
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首次超过100GW,继2016年之后,再次成为装机容量最多的清洁能源;其中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首次突破50GW,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市场。
根据2016年底全球光伏总装机容量306GW推算,目前全球光伏总装机容量或超过400GW,基本与核电相当。
所以,光伏的这一波发展,受益的绝不仅仅是新三板公司。
2018年1月26日,隆基股份发布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17年净利润33亿元到36亿元,同比增长113%-133%。
2018年1月8日,通威股份发布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17年净利润18亿元到20亿元,同比增长80%-100%。
这些已发布业绩的光伏中上游企业,几乎都是翻倍的增长。
扩能+并购是未来趋势?
光伏产业链上游是晶体硅原料相关产品,中游是光伏电池等,下游是光伏应用。所以下游光伏装机容量的迅速扩张,直接带动光伏中上游整体需求超出预期。
2017年6月底,通威股份旗下永祥5万吨高纯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项目在乐山开建,项目投资80亿元,建成后,永祥高纯晶硅产能将突破7万吨。
预计通威股份全部产能将达到12万吨,和扩产后的东方希望,肩并肩站到产能世界第一的位置。
同时,通威股份2016年投产的1GW单晶电池项目产能全部释放,2017年三季度2GW单晶电池项目顺利投产,公司电池片总产能达到5.4GW,预计2017年出货量3.85GW,同比增长75%。
大型企业纷纷扩产,中小企业压力可能就来了。
阳光中科预计,“领跑者”未来将继续扩大先进产能规模,企业重组、产业升级、落后产能加快退出,将是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需求超预期带来的,除了“量”的增加,还有“价”的上升。
以多晶硅料价格为例,业内发布的数据显示,多晶硅料在2017年初短暂下跌后,便开始一路上涨,从年初的最低点10万元/吨左右,波动走高,到2017年底价格上涨到15万元/吨左右。
上游业绩暴涨下游大滑坡
上游价格上涨,对下游可不是什么好事。所以2017年的中国光伏产业,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上游业绩暴涨,下游业绩大幅下滑。
和前述业绩动辄增长100%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光伏行业龙头之一,在美股上市的晶科能源,2017年在营业收入265亿元,同比增长24%的情况下,归母净利润只有1.4亿元,同比下滑92%。
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在下游的晶科能源面对上游上涨的原材料,毛利大幅下降,利润大幅下滑。
新三板上也是类似。
做光伏终端应用的金尚新能(833512),2017年营业收入1300万元,同比下滑27%;亏损440万元,同比扩大三成多。
公司一边表示,2017年加大了推广力度,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一边承认,自己处于光伏产业下游,技术门槛较低,光伏应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上游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下游的竞争压力,可能使光伏行业开始产业整合步伐加快。
阳光中科表示,光伏产业链较短,为光伏企业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很多规模企业选择垂直一体化发展,“将加速行业发生整合,众多中小企业被兼并或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