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由中国分布式能源创新应用联盟和国际能源网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与创新应用论坛暨2017中国好光伏品牌年度盛典”在北京北辰洲际酒店隆重召开。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名誉主任赵玉文,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副主任纪振双,上海电力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郭家宝,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政策研究部主任彭澎,发改委国合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所长王进,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太阳能发电试验与检测室主任张军军等知名专家、领导与企业高层出席。同时,优秀光伏项目所在地政府领导、相关设计院、能源央企,以及民营电站投资企业,光伏组件、逆变器、支架、背板等关键设备及材料供应商,光伏运维及检测认证等服务单位,银行、光伏投融资及保险机构、能源法务机构,国家级媒体、知名行业媒体等40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扶贫离不开农民和农业,如何将光伏和农业进行有机的融合,来推动光伏反哺农业,实现立体的叠加收益,中利集团在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在论坛发言环节,中利集团腾晖光伏公司的国内总监肖茂松发表了题为“创新农光模式 助力精准脱贫”的主题报告,分享了中利集团在农光互补、扶贫脱贫领域有独有的商业模式。
他介绍道,近十年来中利集团向灾区和贫困地区捐助是超过1亿元,中利集团积极实施产业扶贫,近几年来我们在西部地区,包括青海、新疆、内蒙等地区投资建厂超过了50亿,解决了就业3000人,同时脱贫了5000多户贫困户。迄今,中利集团开发的光伏电站已超过5GW,同时中利集团也是唯一推出智能光伏+科技农业贫矿村光伏农场两大创新的行业领跑企业。
中利集团迄今为止已经推出了三代光伏农场的精准脱贫项目,分别是2015年我们推出的智能光伏+科技农业的光伏嫁接大农业的项目,主要是以集中式扶贫电站为主;2016年按照品牌化、标准化、可复制的产业扶贫要求推出了贫困村光伏农场脱贫项目,以村级扶贫电站为主;2017年推出了针对农村户用市场推出的家庭阳光农场项目。
第一代智能光伏+科技农业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农光互补项目只能种植喜阴作物的局限,通过将光伏组件高度提高到4米,把光伏支架的桩距跨度突破到10米,实现大型机械化耕种。再加上单板安装和倾斜度技术,使农作物的光照率达到70%以上,从而实现大农业种植。
同时,这一模式也增加了农民的多种收益方式,在向农民支付土地租金之外,将电站下的土地返还农民,并由中利光伏农业研究院来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农民发展特色的种植和养殖,增加农业的收益。“此外,我们还可以吸收贫困农民来到光伏农场打工、就业,从而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收益。近两年来,我们也是在江苏、山东等地方一共推出270MW的农业光伏示范基地,整个占地面积达到700亩,亩产的农业收益可以达到2300多元,整个我们的收益达到2450万元,我们一共帮助了8000多户贫困家庭实现了脱贫。”肖茂松介绍说。
通过将“智能光伏+科技农业”微型化,中利集团推出了第二代的贫困村光伏农场精准脱贫项目。2016年的11月,中利第一个包县脱贫的贫困村光伏农场项目在安徽灵璧县实施建设。2017年共实施了42个贫困县光伏农场,12个贫困县在“630”之前已经实现了并网,并且还实现了特色的农业种植。
从贫困县光伏农场的收益情况来看,目前贫困村光伏农场项目平均为500千瓦,按照光照时间1250小时、上网电价每度0.75元计算,贫困村每年发电收益将达到47万元。前15年发电收益扣除掉支出,每年收益可以达到23万。“另外在农业种植这一块,我们0.5MW的光伏农场占地在12亩地左右,每亩收益按5000元来算,我们的农业收益达到5万元以上,这样我们的农业收益加发电的收益每年可以达到28万元。”肖茂松介绍说,“后15年到20年,因为银行贷款已还完,贫困村电站项目年收益是可达到40万元。如果不贷款,第一年开始我们每年的收益就可以达到40万元以上。”
由于西部地区农村屋顶不具备光伏安装条件,但院子面积较大,且大部分农民用院子种植特色蔬菜、养鸡,因此,中利推出了第三代的家庭阳光农场项目,“实际上是把第二代创新项目进一步的迷你化,从而来实现扶贫到户”,帮助农民来实现增收致富。目前已经在山东、河北等地安装家庭阳光农场项目,每户安装的容量为8000W,计划年内完成5000户贫困家庭的家庭阳光农场的建设。
中利集团在近两年的光伏扶贫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运营模式,首先在资金中利发起成立100亿元规模的产业扶贫基金,为没有建设农业的贫困县借入20%的资本金,进而撬动银行提供80%的贷款;其次,建成的贫困县光伏广场产权归贫困县所有;再次,中利为农户提供农业种植和特色养殖技术支持。“所以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运营模式”。
肖茂松重点介绍了第二代的贫困县光伏农场项目的技术创新。总结起来实现九大技术创新:
第一,实现了光伏农业的机械化工作,组件高度抬到到4米,桩距跨度突破到10米,从而实现了智能光伏+农业的叠加收益;
第二,创新了土地综合利用率,通过将光伏电站的道路、水渠、设备用房等架设在光伏电站下面,实现节约土地40%以上;
第三,通过组件单板安装和倾斜度等技术应用,使得光伏农场下农作物的光照率达到75%以上,不仅可以种植特色蔬菜,还可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农业作物;
第四,创新智能光伏云中心监控系统,通过在光伏支架上安装传感器,对环境温度、土壤湿度和肥力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使自动喷管实现自动喷淋,做到了智慧农业和设施农业;
第五,运用光伏电源创新设置了太阳能杀虫灯和除四害仪器,实现无公害的休闲农业;
第六,除农业种植外,中利结合西部实际情况,创新了西部地区的光伏+牧业的种植养殖,根据西部牧民的实际需要为其配置光伏阳光棚,用光伏发电驱动取暖设施,让羊群在冬天安全过冬;
第七,创新光伏农场加无土栽培的技术,通过在光伏支架上架设镀锌管和塑料薄膜顶棚,形成农业大棚,同时采用营养液无土栽培技术,种植各类蔬菜,亩产值可达5000元以上;
第八,创新了光伏农场的养猪、养羊,包括养鱼、养虾、养蟹特色的高效养殖;
第九,中利光伏农业研究院帮助农户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技术学习,让贫困农民实现光伏+特种养殖的脱贫致富。
此外,腾晖光伏战略发展部郭继胜还就光伏质量问题参与了论坛当天的对话环节,他从企业微观的角度阐述了电站全过程的质量提高问题,他表示,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来达到系统效率的综合提高,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是从建设方面进行,从设计开始,包括电站的选址等方面;第二是对组件转换效率进行设计和选型;第三是从电站的专业运维水平方面提高电站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