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辉,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所长,在纳米材料、太阳电池研究方面承担国家、省市多项科研项目,经历了中国
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其创办的研究所在国内光伏产业界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沈辉老师记录了12家为中国光伏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著名
光伏企业的重大事件,从中我们也能够梳理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轨迹与印记。
从1997年到2015年,中国光伏产业不断地成长壮大,同时也是经历大起大落,最终成为全球最大光伏制造国,造就了中国光伏奇迹。这一发展历程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有历史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光伏发展的中国奇迹不是哪一个人与哪一个企业可以独立完成的,它顺应了世界的发展潮流,并且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由中国光伏产业整个集群以及政府与全体社会力量共同造就了光伏产业的辉煌。
按照进入光伏产业的时间顺序,在此,我对为这一奇迹做出重大贡献的一批著名光伏企业的重大事件做一记录,希望从中能够梳理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轨迹与印记。
河北晶龙实业集团
河北晶龙实业集团,是我国最早规模化生产单晶硅片的公司,创始人靳保芳,1996年任晶龙实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2005年任晶澳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晶龙集团的技术核心人物是河北工业大学的任丙彦教授,他一直从事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单晶硅工艺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
河北晶龙集团是最早实现规模化太阳电池所用单晶硅片生产的企业。下属的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当时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太阳电池生产设备,主要从事晶体硅电池与组件生产。2007年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劵交易所挂牌上市。
晶澳太阳能在河北宁晋、江苏扬州拥有两大电池生产基地,合计电池产能超过3 GW;在安徽合肥、上海奉贤拥有两大组件生产基地,组件产能超过1.8 GW。在河北廊坊、江苏东海拥有单晶、多晶硅片生产基地,硅片产能超过1 GW。在国内最早形成兼具硅片、电池及组件生产的完整的产业链。
河北宁晋是个小县城,我第一次去参观晶龙集团工厂时,感觉整个县城都在公司厂区范围之内。后来还去过晶龙集团所属的位于江苏扬州的晶澳太阳电池生产基地。我与任教授交流较多,他告诉我,作为一个科技人员要真正为社会做点事,就一定要到扎根到企业中来,实实在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协鑫集团控股
协鑫集团控股: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朱共山。他于2006年在徐州创立了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始进入光伏产业上游产业——高纯多晶硅生产。
朱共山领导的协鑫集团旗下的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于2007年11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在2009年保利协鑫收购江苏徐州中能的全部股权,2011年协鑫的多晶硅跻身全球多晶硅企业的前列,而且实现生产成本将降到每公斤20美元以下。协鑫是世界领先的多晶硅和硅片生产及研发基地,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和硅片生产商。
在电池、硅片、多晶硅这晶体硅光伏三部曲中,中国的多晶硅产业发展是最为悲壮的。早期多晶硅产业发展多在四川,如峨眉半导体、新光硅业、乐电电天威等。由于当时技术主要被美国、德国、日本几家大厂垄断,我国没有规模化生产的核心技术,更没有关键设备,而且那个时候真正懂多晶硅生产工艺的专家奇缺,发展多晶硅产业的难度很大。因此,很多早期进入多晶硅产业的,多是轰轰烈烈进入,后来都偃旗息鼓收场。但从产业发展历史来看,这些企业为我国光伏产业进步敢于探险还是值得称道,而且在探索发展之路时也培养了专业队伍,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些工程经验,以及极具参考价值的发展技术路线等。
在2005年那段时间,我也考察多家国内企业,当时全国上下都在为突破多晶体硅发展瓶颈而努力。我曾经与德国Wacker Chemie的研发部负责人取得过联系,希望他们与中国企业合作发展多晶硅,但他当时回答,说多晶硅是很敏感的技术,他们不会在中国发展。我的一位德国朋友Ivo,是一位化学博士,曾经在Wacker Chemie多晶硅部门的检测机构长期工作过,他后来也为当时的徐州中能做过一段时间技术服务,我与他有很直接的交流,并且带他去过宜昌南玻多晶硅工厂访问。他对多晶硅生产工艺,特别是技术指标与检测规范很熟。在参观南玻多晶硅生产现场后,他还提出了好多改进意见。
协鑫集团在朱共山及团队的领导下,最终实现多晶硅产业核心技术突破,这是中国光伏发展的又一个奇迹。协鑫集团作为中国光伏发展的最具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之一,目前在晶体硅光伏产业两头(多晶硅与硅片、光伏电站建设)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在光伏电力领域,协鑫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河北保定英利
河北保定英利,创始人苗连生。英利在1999年承担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3 MW多晶硅太阳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这是我国首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示范生产线。
根据德国市场发展情况,英利于2006年实现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形成硅碇、硅片、电池及组件各100 MW产能。2007年6月8日,英利绿色能源在纽约证劵交易成功上市,一跃成为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公司,当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产品生产企业,生产线覆盖了整个光伏产业链。2012年实现产能为2.5 GW,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组件供应商。
英利集团是第一家赞助足球世界杯的中国企业。拥有光伏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两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在高效晶体硅电池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为我国光伏技术普及推广做出了非常出色的贡献。
我去过英利几次,最早的一次是为广东一个企业求购电池,对于英利员工的敬业精神有很深的印象。还参观过英利公司建设的的电谷酒店大厦的MW级BIPV工程,特别是会议大楼的光伏幕墙,全部采用双玻光伏组件,这是当时国内最著名的光伏建筑之一。
英利在高效电池开发方面,特别是发展低成本光伏产品方面,在国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常州天合光能
常州天合光能,创始人高纪凡,1985年获得南京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后师从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唐敖庆教授,于1988年获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于2014年6月担任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第一任理事长。
他于1997年在常州创建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在2000年8月成功建成了中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建筑,并在2003年参与中国西部“光明工程”建设,在西藏那曲地区安装了39座离网光伏电站,为西藏牧民解决了生活供电问题。2005年天合光能筹建第一家光伏组件生产厂,2006年2月开始制造硅片。2006年12月,天合光能在美国纽约证劵交易所上市。在2014年,天合光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供应商。
我与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先生早有交往,他对科研非常重视,特别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与使用。他具有战略眼光,对于行业发展走向及公司定位具有超强的掌控能力。在产业发展的早期,天合光能就建立研究院,还聘请了多位行业的专家、学者参与公司的策划。天合光能发展一直比较稳妥,而且每年都有明显的进步。
天合光能拥有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国际性很强,所有委员来自国内外著名的研究机构。研究团队的许多核心成员都具有留学背景,其中有一位得到国家外籍千人荣誉,是具有国际水平的行业专家。
我有五位博士在天合光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有一位还是学术委员会成员。实验室以打造世界级技术创新平台为目标,自成立以来,承担国家、省市多项重大项目,到目前为止,共九次创造和打破晶体硅电池效率和组件功率的世界纪录,其中最为出色的是,多晶硅电池效率达到20.8%,一举打破德国人垄断多年的世界纪录,从而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布的世界纪录汇总表格中第一次载入了中国企业的成就。可以预测,天合光能将在中国光伏技术创新中做出更多的贡献。
无锡尚德电力
无锡尚德电力,创始人施正荣博士,1983年毕业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1986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988年师从于国际太阳电池权威、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马丁格林教授,于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
施博士回国创办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2001年建立10 MW晶体硅电池生产线,这是尚德产业的起步阶段,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电池产能。尚德电力首先利用国外技术,并依靠国内早期光伏企业的一批老专家,迅速将电池规模化生产技术发展起来。先是得益于国家发改委启动的国内西部
光伏市场的光明工程,后来主要是依靠德国市场拉动,到2004年尚德产值翻了十倍。
2005年尚德电力成为中国大陆首家登陆美国纽约证劵交易所的民营企业。尚德电力一举成为当时中国最闪光的光伏企业,一时也成了效仿的样板,当时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尚德效应。从2008年开始,尚德电力已经跻身于全球光伏行业领导者之列。2008年4月,尚德电力打入日本市场,收购日本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之一的MSK公司,在国际上又造成很大轰动。
尚德效应从此引发中国光伏产业的井喷式发展。不管如何,尚德电力的历史功绩不容忘却,最有历史意义的是,尚德效应使得中国光伏产业发生了跳跃性发展,在中国光伏产业与世界水平缩短差距到实现赶超的发展过程中,当然这是中国光伏产业群体努力的结果,但这里多少有尚德电力的影子与贡献。
我与施正荣博士交往也很早,我与他所读的本科大学都是原中国五机部的下属院校,而且专业都是光学仪器,因此我们两人的同学都有在相同企业里工作的。2003年11月,我还邀请施正荣博士带领一个团队来中山大学作学术报告,当时许多著名教授都参加了,其中就有莫党教授。后来我还陪同施博士一行,考察广东一些太阳能灯具厂。当时这些灯具厂多用德国Siemens Solar生产的4英寸的单晶硅电池,通过激光切割分成小片,然后用环氧树脂固化封装成小组件,主要用于太阳能灯具产品,有的大厂甚至要用几个MW级数量的电池。
海润光伏科技
海润光伏科技,董事长与CEO杨怀进,1985年获得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得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他于2000年底回国参与筹划成立无锡尚德公司。2004年参与策划成立南京中电光伏公司。2005年参与创建河北晶澳太阳能公司。2009年底重组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杨怀进先后参与实现三家光伏企业相继登陆美国华尔街资本市场,如2006年无锡尚德成功挂牌纽交所,2007年南京中电光伏登陆纳斯达克以及2007年河北晶澳在纳斯达克上市。他于2009年创办奥特斯维能源(太仓)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效低成本太阳电池的研发及产业化。在他的带领下,2012年2月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上市。
杨怀进为人处事低调,乐于助人。在光伏行业影响很大,除了策划了几家有影响的光伏企业,还无偿地帮助许多有关企业。他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要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并强大起来。他是这一行业的最有力的推手之一。
从2009年我与杨怀进交流较多,当时主要是想将他们团队引进广东来发展。他与其他高管也分别来广东顺德进行实地考察。他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很生动,他说我们一定要爱这个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它健康成长。
阿特斯太阳能
阿特斯太阳能,创始人、董事长、CEO瞿晓铧博士,1986年获得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于1995年获得多伦多大学半导体材料科学博士学位。在2010年,瞿晓铧博士获得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的称号。
瞿博士曾在1997年入职法国Photowatt公司,该公司在1998年曾经名列全球十大太阳电池企业的第四位。于2001年11月,瞿晓铧博士在江苏常熟市创建阿特斯光伏电子(常熟)有限公司。
瞿博士所走的光伏产业之路,是定位从应用产品入手。2001年他获得德国大众一个给汽车充电的小组件的订单。由于新车等到销售出去需要2个月左右时间,为防止蓄电池没电,大众汽车希望给每辆车配一个太阳能充电器。当时瞿博士还来广州找我商量找地方设厂生产这类产品。他事先知道,广东在这方面有很好的产业基础。我与他先后到深圳、珠海、汕头及东莞考察,后来他还是选择了他老家常熟。
后来我去过常熟的那个工厂。那个地方当时交通不方便,当时他开了一辆美国的很古老的凯迪拉克轿车接我们的。看到的是一个大院里有两家企业分租,当时厂里有两台光伏组件层压机,还有激光切片机等必要设备。在2002年的3月阿特斯就完成了大众汽车满意的组件样品,后来获准批量生产。这是阿特斯自己开发的第一个应用产品。
后来于2003年8月在苏州新区成立阿特斯光伏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光伏产品应用开发的研发。于2005年1月在苏州新区又成立阿特斯太阳能光电(苏州)有限公司,主要是生产晶体硅电池与组件。
2006年11月9日,阿特斯在美国的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上市不久后,瞿博士即带一个团队到我们研究所做宣传,我们研究所与深圳太阳能学会共同给予了积极协作。当时广东有多家企业参加会议,对广东光伏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阿特斯一直发展比较稳定,效益较好。这与阿特斯重视研发有关。阿特斯有一些非常懂行的光伏老前辈,像周承柏是一个有四十几年光伏组件生产经历的资深的光伏专家。阿特斯在国内的光伏制造业中是较早开始光伏电站建设的,阿特斯的国外电站业务也是比较成功的。
台湾茂迪
台湾茂迪,是台湾第一家进入光伏产业的公司。核心人物是左元淮博士,1978年美国纽约西华大学(Yeshiva University)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先后在美国太空总署(NASA)以及史丹佛研究中心(SRI)工作。1981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NREL)担任资深研究员的工作。1999年创建茂迪光电事业部并担任总经理一职,2008年升任茂迪公司董事长。
1999年茂迪开始生产晶体硅太阳电池,开工3个多月,电池效率就达到13%。1年后就开始盈利,3年后效率达到16%,赶上当时世界第一光伏企业日本夏普。
茂迪公司是中国最早进入世界前十强光伏的企业。在2007年前,我与茂迪公司的人员交流较多,当时在国内举办学术交流,我也经常请茂迪公司有关负责人来作报告。与左博士只是在会议上有过短暂交流,尽管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技术权威,但话不多,为人低调、谦虚,这是他留给我的基本印象。前不久,知道他因病去世了,甚是惋惜,他的历史功绩是会长留在中国光伏发展的历史记录中的。
上海太阳能科技
上海太阳能科技,首任总经理袁晓,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曾经在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811所)担任副所长。2000年1月由上海航天机电与上海811所共同出资组建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当时日本的太阳电池技术比较先进,因此,上海太阳能公司成立不久就开始与日本夏普公司合作,主要是将夏普生产的太阳电池加工成光伏组件出口到欧洲。2002年产能达到5 MW,2003年都达10 MW,在当时是中国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企业。
袁晓作为光伏专家在太阳电池与光伏系统方面具有很高学术水平,还在国内最早开发出工业化层压机生产线,在光伏市场开拓方面具有国际视野,为上海太阳能科技公司的早期发展与国内西部光伏电站的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我与袁晓最早交往的缘由,是请他帮助广东一家企业采购光伏组件出口德国,他精通光伏技术、敬业精神很强,而且乐于助人。当时我在中山大学建设实验室,其中的晶体硅电池实验线建设方案就是经过他修改而最后确定的。后来一段时间失去联系,我还在深圳太阳能学会的年会上让人读一篇有关他的报纸文章,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
昱辉阳光与晶科能源
昱辉阳光与晶科能源,这两个光伏企业的创始人是李仙寿、李仙华、李仙德三兄弟。2001年李仙寿成立昱辉阳光,2006年实现硅片产能达到80 MW。后来李仙华、李仙德在江西上饶成立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将产品扩展到硅片、电池、组件等光伏产业的上下游。2006年,昱辉阳光在英国伦敦交易所AIM板上市,成为继无锡尚德之后第二家海外上市的太阳能企业。2008年1月29日,昱辉阳光又成功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10年5月14日,晶科能源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光伏产业成就了浙江李氏三兄弟的创业奇迹。
我去过上饶晶科几次,主要是去参与科研项目或成果评审一类活动。感觉晶科有相当的生产规模,而且产品质量也不错。我与首席科学家金浩博士接触较多,相互之间也常进行学术讨论。他作为教育部上饶市的西部计划入选者,选我们中山大学作为培训进修单位,这样更促进了我们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我还有一个在职博士研究生也与金浩博士在一个部门工作,他也经常给这位博士生做些学术指导。
江苏林洋新能源
江苏林洋新能源,创始人陆永华,2004年投资创立林洋新能源,主要生产晶体硅太阳电池与组件。后来获得美国花旗集团、瑞士Good Energies、中国联想投资等机构总计5300万美元投资,并于2006年12月21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10年的实现产能达到900 MW,进入全球光伏组件10强。后来林洋新能源股权转让给一家韩国企业——韩华新能源。
在林洋新能源早期发展阶段,我经常去考察学习。在那儿经常可看到几位老专家,如崔容强、王玉亭、王景霄等几位老师,他们给林洋新能源发展很大帮助。我也常与总经理王汉飞进行学术交流,当时他对于我们的多晶硅薄膜电池项目很感兴趣,本来是要通过江苏科技厅支持来继续推进的。但他在一个早晨突然不幸去世,就在前一天下午我还与他有电子邮件联系。几年之后,光伏专家王玉亭与崔容强教授也相继去世。
我曾经担任过两届林洋新能源技术委员会委员。我的两个学生,陈维博士与班群博士都在林洋新能源工作过好几年时间。陈维博士在后来的韩华新能源工作期间,作为主要系统技术负责人,组织完成了广东河源8 MW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这是当时广东最大的地面光伏电站,为广东发展大型光伏电站提供了发展经验。
从国际发展来看,家庭光伏电站发展将是重要方向之一。目前陆永华正在领导新的林洋新能源主要从事光伏系统产品设计与小型电站工程等业务,产品面向家庭用户。相信他们将充分利用林洋电表的销售渠道,迅速开拓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市场。
江西赛维LDK
江西赛维LDK,创始人彭小峰。彭小峰早期涉足的是劳保产业,但他有外贸工作经验,英语很好,也常去国外考察,对新产品、新产业非常敏感。其中有一桶金是从欧洲掘到的,产品就是带有闪光条的安全背心。当他得知德国实施可再生能源法时,就开始在国内策划进入光伏产业。由于尚德电力已经先行一步,他最后选择从硅片产品介入。
彭小峰于2005年7月在江西新余注册成立赛维LDK太阳能有限公司,迅速购置几十台美国GT多晶硅生长设备与瑞士HCT多线切割机,第二年4月份就实现投产。当时将240公斤的多晶硅碇,通过带锯、线锯切成156 mm x 156 mm硅片,厚度先是240μm,后来到200μm左右甚至更薄,硅片当时是供不应求。2007年6月1日,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融资达4.86亿美元。当时产生的轰动效应不亚于尚德,掀起了又一轮光伏浪潮。
后来,如同多家企业那样,LDK开始向下游产品延伸,当时流行的垂直一体化模式,从多晶硅料、单晶、多晶硅碇、硅片、电池、组件,直到系统安装。2008年LDK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2009年LDK成为世界上唯一年销售量突破1000 MW的光伏企业,硅片全球市场份额接近20%。2009年LDK收购美国SPI公司。SPI于2005年成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007年在美国OTC上市,是一家致于光伏电站开发、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太阳能企业。2010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200亿,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光伏企业。
我对彭小峰的印象是,他话不多,是个实干家,干事情的速度快,而且有大目标。当年我多次去新余考察,感觉LDK发展的节奏就是快,几个月就有大变化。2009年我曾经请彭小峰来中山大学作报告,主要是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光伏产业发展与他的创业思路及过程。当时除了中大师生参加,还有很多企业人员参加。有一个企业负责人听后对我说,这个人不简单,百亿企业不够他干的,他能够做千亿企业。
彭小峰对崔容强教授发起的“中国太阳级硅及光伏发电研讨会”非常支持,LDK在新余就曾经作为主办单位举办过一次。他也非常重视科技人才,当年还有两位意大利专家在LDK工作,其中一位会讲德语,两位意大利专家都为在中国找到发展机会而感到自豪。
我与LDK另外两位主要人物也有很好的联系,如佟兴雪,当时的总裁兼COO,我与他共同在宜春学院为师生做过报告,主要宣讲光伏产业与技术的发展。我与CTO万跃鹏博士也有很好的交往,我们曾经一起到江西修水拜祭史学大师陈寅恪的故乡。另外,在赛维LDK与南昌大学早期合作关系建立过程中,我本人也出过一点力量。后来,南昌大学成立光伏学院,开办光伏方向的本科专业教学,都与LDK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总结
纵观中国光伏产业的整个发展过程,可见光伏产业的每一步发展都实属不易。
最初的主要技术大多来源于德国,一些关键技术也来自瑞士及意大利。多晶硅晶体生长及硅片技术主要来自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直接拉动的是德国以及后来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市场。
至始至终,日本在光伏技术方面,没有任何关键技术向中国转移。记得日本京瓷很早在天津建了一个光伏组件厂,产品主要供应中国市场。所用的太阳电池只在日本本土生产。日本这个国家没有矿产资源,只能靠技术立国,在光伏发展上只将中国看作一个最大的销售市场。这与德国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但不管何时,独立自主始终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中国光伏产业就是先靠吸收、引进,最终依靠自己努力进取,以及不断地提高与发展,才逐步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这儿主要围绕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回顾了12家光伏企业的发展历程,其中也顺带介绍了我对这些公司的认识与感受。
目前中国光伏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在上演的是光伏电站发展与新型光伏技术的更加剧烈的角逐与竞争。尽管光伏产业不断遭遇波折,但总的趋势是一直在向前发展。
这几年光伏逆变器产业发展很快,有力地拉动了应用市场发展。最早发展起来的并至今还是行业领导者的合肥阳光,也在向下游光伏电站业务快速推进。后来进入但具有强大研发实力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公司华为,以组串式逆变器世界领先水平,正在引导世界智慧能源的发展潮流。
光伏组件背板材料企业,如赛伍、台宏、中来等,正在建立行业领导地位。
EVA生产企业,如福斯特、斯威克及海优威等,在相互竞争中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
超白玻璃企业,如信义玻璃、嘉福、南玻等稳步发展,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
广州儒兴一直在电池铝浆产品上独占鳌头,在高效PERC电池所用铝浆技术上一路领先。
这两年蓬勃发展的光伏电站EPC、运营商,如中电投、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杭州正泰、十一科技及联合光伏等,正在打造中国的光伏电力摩天大厦。还有更多的企业,如特变电工、重庆大全,中利腾晖,西安隆基、汉能集团、厦门三安、瑞德兴阳、杭州龙炎等,也在鼓足干劲,全力拼争,都想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光伏产业新天地。
总而言之,中国光伏奇迹的造就,不是哪一个人,也不是哪一个企业的壮举与功德,而是所有光伏界群体共同奋发的结果,从而造就了史诗般的光伏产业的中国奇迹。
此外,中国光伏奇迹离不开中国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特别是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力挺光伏产业,国家科技部通过许多重大项目支持光伏技术研发。
中国的光伏发展还有来自国家及地方各级学会的力量,如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光伏产业协会等。地方学会有重要影响的是江苏光伏产业协会、深圳太阳能学会等。
还有一个强有力的平台是全国各地每年定期举办的学术交流与展览,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是上海的SNEC,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光伏盛会,也是光伏发展风向标,在中国以及世界光伏发展中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