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能源局一次性下达2017—2020年86.5GW的光伏新增建设规模,每年8GW的光伏“领跑者”基地。
据记者了解,与之前相比,此次“领跑者”基地亮点频现,配套政策也日臻完善。为确保新技术先进产能的稳定释放,首次将“领跑者”基地分为两大基地——光伏发电领跑技术基地和光伏发电前沿技术应用依托基地;同时,“领跑者”基地的技术标准和组件一年内衰减率也有了新的标准,其中,单多晶组件技术指标分别要达到17.8%和17%;一年内衰减率多晶不高于2.5%,单晶不高于3%。
技术进步是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领跑者”项目的完善,也意在立足国内光伏技术的提升,增强国内光伏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让“领跑者”基地真正实现“领跑”。
重点关注技术进步
对于新“领跑者”的技术门槛,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无论是单晶还是多晶,都需要配上现在最为成熟的PERC技术才能达标。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7年行业发展趋势表明,PERC技术、黑硅技术成为当前我国电池片企业技改的主流,组件环节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也在加速。在新“领跑者”基地中,PERC当之无愧将成新的技术担当。
晶澳太阳能副总裁曹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采用传统工艺很难达到新“领跑者”指标,必须叠加新的电池技术或组件技术。当前,PERC及黑硅等电池技术已经成熟,国内正在形成量产规模。可以预见的是,拥有这一先进技术的企业将率先具有接单“领跑者”项目的实力。
“按照新指标,多晶60片电池和72片电池的组件功率分别要达到280瓦和335瓦;单晶60片和72片电池组件295瓦和350瓦,这些都需要加入PERC技术。”曹博说。
高端产能亟待增加
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PERC技术越来越被行业看好,近年来,产能也获得了快速扩张。据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静预测,随着PERC电池产能的扩张,常规电池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步下降,2017年或是PERC电池与常规电池市场份额的转折性一年。预计今年末,全球PERC电池产能将增长到20GW,全年产量约为14GW,到2026年,PERC电池或将占据国内市场50%的份额。
经过多年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光伏制造大国,但不容忽视的是高端产能依旧不足,因此,光伏“领跑者”计划也承担着引领中国光伏实现技术升级的重任。实践证明,第一批“领跑者”运行效果符合预期,有效地降低了光伏发电成本,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光伏行业的转型升级,为早日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打牢了基础,也为整个光伏行业引入竞争机制降低了成本。
PERC技术的广阔市场前景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目光。据Energy Trend分析师柯震宇表示,以往台湾厂商在全球PERC产能中具有一定优势,但继晶澳之后,现在国内诸多企业也陆续投入PERC技术,未来,国内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PERC生产和应用市场。
晶澳最早布局,成为“领跑者”中的领跑者
据了解,行业内素以技术创新著称的晶澳太阳能,早在2012年就获得了PERC电池发明专利的授权,2014年实现PERC组件的大规模量产。目前,晶澳已经拥有超过2600兆瓦单晶PERC组件、500兆瓦多晶PERC组件的生产能力,是我国最早、也是最大规模应用PERC技术的企业。2016年,国家专利局授予晶澳在PERC双面发电拥有完全自主的核心知识产权,引领光伏行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质的飞跃。
经过持续的研发,晶澳PERC电池效率已经从最初的20.5%提高到21.2%,组件(60片电池)功率也从最初的290瓦提高到305瓦,在产能规模、出货量、组件质量和性能方面始终保持领先。采用晶澳PERC组件的光伏电站,其实际发电量超出设计发电量10%以上。
曹博介绍,晶澳在高效PERC组件上的率先布局,成就了其在“领跑者”项目中的领跑者地位。第一批光伏“领跑者”项目中,晶澳供应了422兆瓦组件,供货量占整个项目的50%,行业发货量第一,其中高效PERC组件大约占到40%。第二批光伏“领跑者”项目规模总计5500兆瓦,其中七大基地总计5000兆瓦尚未并网。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晶澳组件签订量占非组件厂商中标总量的22%(组件厂商中标电站未纳入),遥遥领先于其他厂商,这一比例还将随供应量的增加而进一步提高,高效PERC组件的占比将超过第一批“领跑者”项目。晶澳始终专注制造更优质的组件,单晶PERC系列的双面双玻组件、半片组件、双玻组件、单晶组件,多晶系列的润秀组件以及润秀Plus等六款组件全部高于第三批“领跑者”项目的技术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