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SolarWorld这家公司的大名,光伏行业的业内人士应该都“如雷贯耳”,这不仅是因为它是德国唯一的一家光伏巨头,而且已经宣布破产,更是因为它不断掀起“双反”浪潮:分别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三次针对中国的太阳能
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控诉。
而让这家公司“名声大噪”的是,在SolarWorld集团宣布破产,美国分公司也发函称或将大量裁员甚至关闭工厂之后,SolarWorld美国分公司于6月中旬,宣布加入Suniva阵营,调查海外进口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是否侵害美国的光伏产业(“201”调查)。而这次,它将矛头对准了全球光伏产品。
这么痛恨补贴政策,甚至不惜成为“双反”的急先锋,看起来SolarWorld似乎肯定是
光伏补贴政策的受害者,但事实却恰恰相反,SolarWorld的崛起,和德国的光伏补贴政策息息相关;而它的衰落,也好和德国光伏补贴的力度下降密切相关,可谓是“成也补贴败也补贴”。
SolarWorld原先是一家贸易企业,后来转型为一家
太阳能企业,其产业链覆盖从原材料到太阳能晶片、太阳能电池到太阳能工厂。2000年,德国开始实行补贴政策,2004年德国政府完善上网电价政策,明确了补贴机制。受益于此,SolarWorld股价开始狂飙,从2004年年初的每股11欧元,暴涨到当年年底的每股90欧元以上。
然而好景不长,德国政府意识到补贴政策让市场的自我淘汰能力下降,从而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降低。
于是,2009年,德国环境部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将透过协商降低对太阳能厂商的补贴幅度;2011年,德国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修订,进一步调减补贴、鼓励光伏发电自发自用,并使上网电价低于居民用电电价;2012年、2014年,德国两次调整《可再生能源法》,至此,德国的光补贴进一步调减并确定了将最终消失。
而此前受益于德国补贴政策的Solarworld,也随之逐渐衰落。2011年,SolarWorld的财报显示,企业的亏损大约2.33亿欧元;2012年1至9月期间,经营亏损接近1.9亿欧元,流动资产损失率高达60%;在2012年三季度后,其总亏损额已超过10亿欧元;接着,2013年第一季度该公司发布公告显示,集团忙于重组,经营亏损为4000万欧元,不久后,SolarWorld就发布消息称,公司面临破产,急需10亿美元借债以避免破产。
2017年,最沉重的一击来临,德国《可再生能源法》从2017年1月开始再次进行重大调整,正式结束基于固定上网电价的政府定价机制,引入可再生能源发电招标制度。这对SolarWorld来说,不啻于“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全球光伏电池平均生产成本0.34欧元/瓦的当下,SolarWorld在0.46欧元/瓦的生产成本,意味着失去补贴后,它每生产1瓦光伏电池就至少要亏损0.12欧元。
这也难怪SolarWorld那么积极地发起“双反”,只有别的光伏产品被施以惩罚性关税,SolarWorld的产品才相对“廉价”,可以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被市场接受。
失去了光伏补贴,SolarWorld终于走向了破产,2017年5月10日,SolarWorld集团在德国申请破产;当地时间2017年5月21日,由于没有足够资金支付其在美国的债务,SolarWorld美国分公司向800名员工发送信件称,未来2个月公司会大量裁员甚至关闭工厂。
至此,这家因德国光伏补贴金额高企而兴盛的公司,终于又因补贴取消而衰落甚至即将消失。除了徒留一片感慨,大概更多的是警示:“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身不断进步发展,企业才不会因日益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