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2017年哪些产业领域最为媒体和公众所关注,
人工智能无疑位居前列。前不久,在美国权威研究机构公布的2017年度全球十大突破技术中,深度学习、刷脸支付、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技术均榜上有名。可喜的是,这几项技术的主要研究者包括了科大讯飞、阿里巴巴、百度公司等多家中国企业,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提交的国内外专利申请量已超过7000件。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国内外企业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发生的专利纠纷也呈显著增长之势。远有上海智臻与美国苹果公司关于“小i机器人”的专利之争,近有百度公司、搜狗公司和科大讯飞3家国内人工智能领先企业关于智能语音和输入法的专利诉讼,诸如此类的案件屡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对于尚处在产业发展初级阶段的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而言,笔者认为,企业在吸引投资、扩大产能、站上风口之前,切莫忽视了专利这道关。此前,我国的DVD专利之痛、
太阳能光伏产业专利缺失等案例还记忆犹新。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比之上述产业也依然存在类似的问题。虽然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提交的国内外专利申请量仅位于美国之后,高居全球第二位,但优势主要集中在单元技术方面,如语音识别、文字识别等,在更高端、更前沿的技术领域,如脑认知机理和计算模型、神经形态芯片技术、量子计算机等方面,我国和美国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近年来一系列专利纠纷的产生,也表明了国际巨头已经注意到悄然崛起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并试图以知识产权的优势对中国的企业加以“限制”。
对中国企业而言,“挺直腰板”的关键还在知识产权的“锻炼”。我国企业在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力度的同时,还应围绕相关核心技术积极进行专利布局。此外,针对国外企业在尖端核心技术方面的专利优势,国内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加以应对,可以考虑通过产业联盟、开放标准等方式,通过组建专利池且免费开放给联盟成员等方法,引导和促进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并为应对国内外潜在的专利纠纷风险共同出谋划策。
在笔者看来,人工智能之所以受到热捧,甚至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其根本原因在于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智能化已成为未来的趋势,智能的基础设施和海量的数据必将催生全新的产业业态,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当前的实践来看,短时间内做强做大的人工智能企业,大都是在知识产权方面积累了大量核心技术专利的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专利诉讼的企业,也多是行业内的巨头。由此可见,作为典型的创新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无疑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想要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企业,切莫忽视重要的专利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