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由辽宁省民建十四支部发起并施实的铁岭市西丰县天德镇德丰村光伏扶贫工程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通过交付验收完成并网发电。这对于当地的村民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因为他们从此可以不再交电费,而且可持续生产电能。
“用电不花钱,还能赚钱,这种扶贫方式太好了,我们脱贫有望了!”德丰村的一位村民高兴的说。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采用分布式并网设计,把光能转化成电能,通过并网逆变器接入220伏单相交流电网,实现并网发电。白天可发电自用,余电还可以出售给电网,可以有效的减少用电开销,可谓一举两得。这是民建省直十四支部为响应省委统战部和民建省委的扶贫工作安排,结合铁岭市西丰县天德镇德丰村的实际情况,利用自身资源而实施的扶贫富民工程。由支部支委王庆主要负责帮扶贫困户援建1套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该光伏电站的发电功率5000W,预计年发电量约6500kwh,每年收益为5720元,可确保连续收益20年。
2016年11月10日为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民建辽宁省委专职副主委王广林率领民建省直工委部分支部的会员来到铁岭西丰县天德镇德丰村与该村16户贫困户村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会后,十四支部支委王庆又深入到贫困户家中走访了解情况。真正的扶贫不是简单的资助一些物质,而是为了让贫困户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收益和保障。因此,他想到了用光伏发电来扶贫,以强化扶贫的造血机能。
王庆回来后把这一想法向高群主委及班子成员汇报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高群主委高度赞扬了这一做法,她认为,这是真正的授之以渔的造血式扶贫方式,值得广泛推广。
王庆与天德镇的宋佳书记进行了沟通,表示可以利用村委会的屋顶建1个5kW的光伏发电站,每年发电的收入至少有5000元,用这个收入全部帮扶贫困户,可保20年收益稳定。宋书记认为这一做法非常好,当即便达成了实施的意向。
意向达成后,王庆便马上组织人员确定了工程的实施方案并开始投入施工建设,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一个一套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完成。
光伏扶贫是将扶贫资金投入到光伏电站建设中,将电站的盈利作为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加农民持续稳定收益的来源。光伏扶贫可以有效利用贫困地区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或设施农业等建设光伏电站,使贫困群众稳定增加收益。同时,光伏发电项目还可以结合农业、林业开展多种“光伏+”应用。光伏扶贫可以说是一条集产业扶贫、生态发展扶贫和清洁能源建设扶贫于一体的扶贫新模式。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在扶贫工作上,这提示扶贫者不仅要满足贫困家庭的物质需要,更要教会他们如何脱贫的方法。
长期以来,一提到扶贫人们就会想到送钱送物,而这样的扶贫方式,往往是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解决了一时的生活之需,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单纯的依靠输血进行资金帮扶,贫困群众固然一时能够得到帮助,但是往往事后会再度返贫。也有部分贫困群众在尝到甜头后,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本来有能力通过个人的劳动脱贫,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甚至将领取到的帮扶用于吃喝玩乐,最终坐吃山空,陷入“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
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关键在于培养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必须要摸清楚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帮扶措施,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对症下药、因贫施策,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补足“短板”。
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不是简单的“输血”,关键还在于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增加“造血”功能,引导贫困群众能够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模式相比,光伏发电扶贫项目被誉为“造血式扶贫”模式,村民们在享受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带来收益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清洁能源带来的碧水蓝天。
民建辽宁省直十四支部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充分体现了扶贫工作要从解决根本问题入手,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的原则,是扶贫帮困工作的一个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