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光伏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光伏农业这一新兴产业每年已达千亿元市场规模,有预测者甚至认为,未来5年,其市场规模可能达数万亿。作为新兴产业,在光伏、农业、能源、政策等利好背景影响下,日益受到地方政府、企业、百姓的青睐,被视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然而,因标准缺失导致的乱象频发,大发展面临着不小的阻力。日前中国光伏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出的我国首批光伏农业团体、企业标准,为光伏农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规范。
光伏农业迅猛发展
“我现在已经将自己家的3亩地建成了太阳能大棚,发的电不仅能满足自用,还能卖给国家赚钱。此外,还能在太阳能大棚里种菜,现在一年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几倍。”这是山东寿光农民王乐才这两年最开心的事情。
单个面积达17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里,当季的西红柿、香菜、葡萄、油菜等蔬果长得郁郁葱葱,棚内温暖湿润,这14座位于蔬菜之乡寿光的农业大棚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棚顶一片片排列整齐的玻璃方阵显示出它们的不同。山东省首个并网的农业光伏大棚项目———1兆瓦光伏农业大棚项目自并网以来,该项目共计4000件250瓦太阳能电池组建共向山东电网输送了76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
不同于光伏电站或农业大棚单独的盈利模式,光伏农业走的是电力和农产品的双重盈利路子,效益也相当可观。据介绍,该项目中每座大棚投资30万元,项目合计总投资为900万元。每年项目可发电120万千瓦时,售电效益为140万元。蔬菜种植、观光、采摘每年可实现利润50万元,利润总额达到190万元。单纯的光伏电站一般8-10年可收回利润,而光伏农业大棚约4-5年就可以回收成本,实现盈利。以25年的使用期限计算,光伏农业项目后期的盈利能力十分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的面积超过200万公顷,如果加以开发利用,5年内国内光伏农业市场就可达万亿规模。
“光伏农业的意义不仅可以让偏远地区的农民自己发电,还在于让普通农民转变为产业型农民。”中国光伏农业工作委员会会长张勇介绍,光伏农业项目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极大关注,被整个行业寄予厚望,而其对于国内农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不可小觑,光伏使农业华丽转身,披上了高科技新装,为现代化农业注入新的动力。
“未来光伏大棚,靠自身发电能够使棚内温度、湿度、土壤墒情等都实现自动化检测。节省了劳力、电力,还能卖电赚钱,让光伏与农业的结合产生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张勇说。
2014年,国家能源局颁布新政,将与农业结合的光伏应用纳入分布式规模范围,且项目不再受6兆瓦、10千伏分布式指标限制。35千瓦-66千瓦、规模达20兆瓦的农业光伏项目均可纳入,同时一并享受与地面电站一样的1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补贴。
2015年,国家又增强力度,大大增加入网指标,并逐步放宽很多限制。2月1日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因地制宜采取电网延伸和光伏、风电、小水电等供电方式,2015年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标准缺失致“擦边球”频现
光伏与农业相结合本来是一件特别好的事,传统农业可以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光伏可以有更多的利用空间,似乎,光伏农业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记者在采访了不少产业及投资人士后发现,中国的光伏农业处在非常初级的发展阶段,商业模式的问题,多部门利益协调问题等等,都仍困扰着这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以审批为例,由于过去人们对光伏农业的认识不足,再加上体制问题,我国光伏农业项目也如同九龙治水。一个项目的批准需要经过地方发改委、规划、水文、国土、农业、林业、环保消防、电力等众多部门审批,审批时间长、手续繁杂等,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光伏农业的发展。”中国光伏农业设计研究院首席农业专家、荣誉院长冯玉林认为,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是首要因素。
一网知光伏,动动手指点击关注哦!
因为光伏农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市场份额如此庞大的背景下,诸多问题乱象显现,比如有些项目打“擦边球”,打着光伏农业的幌子却占用林业用地,以此来谋求税收优惠以及国家补贴;再如光伏和农业的各自标准繁多,两个体系相结合势必会衍生出更多新的体系。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光伏项目假借农业项目圈地的情况越来越多,其中90%的项目是按‘种蘑菇’申报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搞光伏和搞农业跨界太大,大部分光伏人都不懂农业。某设计院设计的河南某山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其实就是假借种蘑菇圈了一大片山地。某国企江苏的1000亩农业大棚已经并网发电,但是大棚底下却是野草……”
“边缘的政策环境、无统一建设标准、个别光伏企业的‘圈地行为’使光伏农业发展面临重重质疑,甚至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认为,“目前光伏农业亟须统一标准!对于成熟的细分领域,可先制定标准,对于尚不成熟的领域可先试点,逐步使标准建立起来。”
光伏农业的标准化问题也在全国两会上受到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汉能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2016年两会提案中专门提出:“发展光伏农业的前提是要保证农业的正常生产,确保土地的合法使用,不给农民在种植品种选择上造成负担。但目前,光伏农业大棚尚无国家的行业建造标准,各地自行其是,不利于大范围推广;一些地方在农用地上打‘擦边球’,违背了国土资源部关于设施农业的用地标准,挤占了农地;一些地方将光伏板架在大棚后面,影响了棚室采光需求,为了保证采光又要加大间距,无形中缩小了种植面积,浪费了农地。”
标准化为光伏农业发展立规矩
经过中国光伏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专家与专业光伏农业企业一年多的共同努力,在不久前通过了我国第一批光伏农业团体、企业标准,开创了世界光伏农业标准的先河。
这些标准包括:《光伏农业系统技术导则》、《光伏农业术语与符号》、《渔光一体池塘及园区建设、养殖管理技术规范》、《光伏猕猴桃果园技术导则》、《光伏油用牡丹园技术导则》、《光伏农业电站系统设计、施工、验收与维护规范》。
对于该标准的推出是否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张勇表示,该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国光伏农业项目的实际状况,在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光伏农业产业联盟组织相关产、学、研机构制定,以更好地规范光伏农业行业的健康发展,将推荐性地供企业以及各地政府参考。
“标准制定后还需要全社会支持,在成熟市场国家,许多类似事情也都是由民间组织完成的。”国家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原司长冯玉林表示,“光伏和农业的结合,创造了无限效益,增加了农业的价值。只有农业与光伏达到共赢,国内光伏农业才会有希望。”
“‘光伏农业标准’就是给相关企业立规矩,实现光伏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张勇说。
专家们认为,光伏农业作为新能源+新农业的新型产业模式,要想获得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抛弃赚快钱、发补贴财等狭隘思维模式。必须明确农业的主体地位,抛去做光伏农业就是做光伏的思想,要把光伏农业当成一种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来看待,必须保证光伏的介入不会影响农业基本生产这条红线,确定以农业发展为主体,多种产业互相促进,以农业收益为主体,多种收益并存的发展模式,这是光伏农业发展的立足之本。
一网知光伏,动动手指点击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