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国务院出台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以来,分布式光伏就被列为重点来推广,分布式光伏的融资也成为重要话题,但分布式光伏融资却非常困难。几年过去后,如今形势已经发生了改变,金融领域对于分布式光伏越来越重视。”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相关负责人在7月7日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融资模式研讨会上说。
记者在上述会议上了解到,分布式光伏是下一步产业发展的亮点。相较于集中式地面电站,分布式光伏在消纳、限电、补贴发放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但由于不确定因素多、金融领域对于分布式光伏缺乏足够认识等而导致分布式光伏的贷款春天至今没有到来。
分布式光伏金融风险较分散
分布式光伏能源利用率高、可以实现就地消纳;从政策层面来讲,分布式规模不设上限;分布式光伏的盈利模式比地面电站更加明确,不存在地面电站碰到的最大问题——限电、补贴不到位等。
在我国东部地区,例如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地,分布式光伏的补贴按月结算,不存在补贴拖欠的情况。分布式光伏电站并网后,除了可享受国家0.42元/千瓦时的国家补贴,此类地区还会有省、市、县各级政府按时到位的补贴,因此分布式光伏电站进行融资的情况下,收入一定可以还本付息。
业内普遍认为“6·30”电价下调会有利于分布式发展,但仇展炜指出,光伏电站的投资收益按20-25年时间考虑,今后向分布式用户收费的电价会下调,电力公司给用户的电价也会下调,因此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收益也会受到影响。对此,即使考虑到上述因素,融资成本也会不断下降,而融资成本的下降会比电价下降快。同时,他还表示,分布式光伏集中度低,因此风险相对分散。
上述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相关负责人还指出,“分布式光伏是国家鼓励的方向,今后地面电站上网电价会逐步下调,分布式补贴标准的下降幅度很可能小于地面电站,因此分布式会是重点的投资领域;电改9号文出台后,分布式发电和售电侧改革都是发展的重要方向,分布式光伏和售电侧改革的结合将会创造出很多商业模式的创新。此外,随着储能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储能技术的逐渐成熟能改变分布式光伏间歇性的模式,储能和分布式光伏结合非常有意义。”
银行缺的是好项目
“分布式光伏投资回报周期长、承载主体可变性大、风险因素不可预知,分布式应用的模式和路径仍需研究。”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虽然有成功的实践,但能否涵盖所有条件下的分布式应用还需要探讨。目前来讲,金融机构仍需要对分布式发电模式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兴业银行自成立能源产业金融中心并真正进入光伏行业以来,一年多时间对光伏行业的投放金额达到80多亿,在电站环节大概投放30亿左右,但绝大部分是地面电站,分布式光伏得到的融资相对较少。
为什么分布式光伏的投放金额明显少于地面电站?从银行开展业务的角度来讲,银行认为分布式光伏的不确定因素更多,涉及到的关联方更多,尤其是用电侧,无法把握分布式电站究竟有多少能自发自用、多少能余电上网,对电站效益难以把控,因此要考察用电企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一旦企业停工或破产,会对电站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同时,融资借款人涉及到屋顶是否有纠纷,因此无形中会提高分布式项目门槛,要求借款人自身有更强的实力,即使电站出了问题,仍然有其他方式保证还款或者增加其他担保措施,所以分布式融资就会相对难一些。
任何融资模式都要考虑如何化解风险,考虑项目能否成为长期稳定的优质资产。对于银行来说,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好项目。
[pagebreak]未来分布式单体规模会越来越小
“我们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出台政策和制度明确项目相关各方的权益,有任何纠纷都能妥善解决。对于用电方能否及时缴纳电费,如果企业停产或破产就只能全额上网,对此政府能否出台保护性措施,例如全额上网的话,能否保证有还款能力,如果还款能力弱,还款时间能否变长,以上方面有保障的话就能缓解项目风险。” 陈国森补充说,“在保障电站质量和发电量方面,目前也有一些保险公司被引入进来对电站发电量进行承保,这也能缓解电站收益的风险。光伏行业发展和技术迭代都非常迅速,因此对于银行来说,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光伏行业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相关负责人指出,分布式光伏的应用推广确实较难,要从大规模战役到小规模作战,每个地区的条件千差万别,对分布式应用的认识也不一样,需要多种模式的应用探索。
今后分布式光伏的单体规模会越来越小,但是现在分布式融资仍然延续了地面电站的思路,将来随着单体规模逐渐变小,应该出台相关标准化的规定以简化流程和降低分布式融资的难度。
未来在光伏融资方面,一方面希望能按照电站申请指标、并网、补贴等的不同阶段,让不同的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因为不同阶段的风险和回报要求不一样。对于不同规模的电站情况也会出现分化,不同机构要有不同产品对应。对于小而散的分布式项目,如何实行标准化,例如组件、安装、技术规范等各方面逐渐实现标准化,这样可以把不同地区和条件的项目标准化,把零售的东西做成批发的业务。
此外,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相关负责人还指出,“分布式应用需要和制造企业的发展阶段特征相吻合,现在分布式应用成本中的管理成本不容忽视,如果产品本身的质量出问题,试想组件在5-10年出现质量问题,那将不胜其扰,因此希望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能够不断提升,各方联合共同推进分布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