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伏网 » 光伏企业 » 正文

角逐光伏“黄金原材料”话语权-多晶硅企业晋级史

日期:2016-06-03    来源:pv-tech  作者:肖蓓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2016
06/03
13:34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多晶硅 光伏拓荒人物 光伏产业 太阳能企业

poly1_620_496_s

poly2_620_314_s

IMG_6574_620_642_s

32DF8519-067E-4FA1-B0CD-25FDA5E0305C_620_363_s
图1,2011-2016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增长率及全球多晶硅产量,数据来源:中国光伏行业协会

2004年后,全球太阳能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来自终端市场及下游制造端的强烈需求,使上游多晶硅原材料成为当时比黄金还珍贵的稀缺资源。这一时期的多晶硅价格从2004年的30美元/公斤,到2008年已经涨到了400多美元/公斤。当时我国多晶硅产量仍不足千吨,而全国每年多晶硅需求缺口高达3000吨左右,于是有了一句行话,叫"拥硅为王"。

[pagebreak]

拓荒者们的多晶硅“黄金”梦

“拥硅为王”时代,吸引了国内众多光伏拓荒人物奔走其中,最先动手布局的关键人有:彭小峰、李仙寿、施正荣、苗连生,他们分别代表了后来光伏产业耀眼的四家企业:赛维LDK、昱辉阳光、尚徳电力、英利绿能。

2005年赛维LDK在江西新余注册成立,2006年4月份投产,2007年6月1日,公司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LDK”。2008年,赛维LDK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开始了其迅速扩张的多晶硅发展之路。

同年,李仙寿和创业团队成立浙江昱辉阳光, 2007年8月,昱辉阳光在四川眉山市建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年产原生多晶硅3000吨。

2006年12月,亚洲硅业在青海省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2亿美元。2008年,亚洲硅业第一炉多晶硅“诞生”,同年,尚德开始披露其与亚洲硅业的部分合作情况。2009年,亚洲硅业千吨级多晶硅项目投产,并已成为尚德对外公布的三大主要供应商之一。另一方面,尚徳与美国的供货商MEMC签订了长达十年的多晶硅协议,供货价为100美元/公斤。

2008年3月,英利成立六九硅业,一期工程3000吨多晶硅材料,于2009年11月开始试生产。在赛维、尚徳、英利、昱辉等各自抢购原材料,布局多晶硅战略时,来自行业内外的其他投资者也将目光放到了存在巨大发展潜力及需求的多晶硅上,并相继展开动作。其中一位在电力领域颇具传奇色彩的民营企业家出巨资进入了光伏行业, 2006年6月,中能第一条产能为1500吨多晶硅生产线开工建设,2007年9月投产,赶上多晶硅价格一路高涨行情。在市场一片高价下,他主张平价与下游客户签订长约制,这为江苏中能在后面的金融危机中逆市扩产打下基础。

2008年徐州中能二期、三期多晶硅项目进入营运生产,2009年7月,保利协鑫以263.5亿港元收购中能100%股权,将中能资产整合入保利协鑫资产。2009年,协鑫开始涉足硅片业务,到2010年年底,这位民营企业家将保利协鑫推到了全球最大硅片生产商的位置,他就是有“世界硅王”之称的朱共山。


表1,2010年主流多晶硅制造商原材料产能

几乎同一时间还有两队人先后来到扬中,向从澳大利亚返回国内拓荒光伏的杨怀进咨询一个共同的话题-多晶硅技术引进。初步了解光伏产业链情况后,一队人选择日本技术成立公司,将项目地设在内蒙古。后因技术及资金问题使项目进展缓慢,决定出售其多晶硅技术与项目,与当时欲扩展上游产业线的天合光能接洽上。后因加价,天合光能最终放弃多晶硅项目,事后多晶硅行情出现波动,这家公司以破产失败退出历史舞台。

后到的另一队人将目光看向德国,前往欧洲考察谈判。考察归来半年时间,这队人迅速组建公司并开始一期项目的建设,2008年一期项目1500吨产能投产,2009年一期扩建,1800吨产能进入试生产,同年成立北美分公司。2010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在美成功上市的多晶硅制造公司,他便是大全新能源。

另一股争夺势力:巴蜀

比最早一批多晶硅拓荒者仅仅晚一年时间,四川一家公司的多晶硅建成投产,利润显现吸引了一批投资者的关注,资本市场闻风而动。

新光硅业,曾是"四川省一号工程"但进展缓慢,多晶硅的冶炼技术一直掌握在国外,直到后来我国引进俄罗斯稀有院和成达化学工程公司共同承担涉及新光硅业的项目设计,以及川投集团的招商引资,引入新股东,新光硅业才最终获得发展。

2007年11月,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召开了一次股东大会,川投能源、天威保变、乐山电力、岷江水电等诸多上市公司均卷入其中,这几家公司带着各自的目的进入新能源,亦为后来的四川多晶硅企业集群埋下伏笔。

其中天威保变的介入,在当时被视为是为了给参股公司天威英利寻找稳定的上游供应商,另一方面兵装集团已经上马的光伏项目也进一步加大了其后续的原料需求预期,因此多晶硅原材料的争夺势在必行。

[pagebreak]

2007年,保定天威保变电气、四川省投资集团、四川岷江水利电力共同出资组建天威四川硅业,其在2008年-2014年的光伏产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多晶硅的持续需求量滋养了这一批因势而起的四川多晶硅企业群,并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光伏制造版图中获得一席之地,表现为一句行话:江苏的太阳电池、河北的电池片及组件、江西的硅片、四川的多晶硅。四川省成为我国早期生产多晶硅的主要省份,聚集了新光硅业、乐电天威、天威硅业、东汽峨半、四川永祥、四川瑞能以及周边城市如重庆大全新能源、宜昌南玻等主要国内多晶硅生产厂商(如表2)。


表2,2010西南地区主要多晶硅企业产能产量统计

这一地位在2010年达到顶峰,2010年11月末,笔者接到一家四川多晶硅制造公司关于“气荒引发多晶硅荒”的消息,前往四川进行多晶硅企业走访及调研。

由于西南地区天然气产量有限,加上管网瓶颈,天然气供应首保民用,其次保春耕,最后为工业用气,工业生产型(包括化工)企业的天然气供应量大幅减少。此决定一出直接导致所有四川境内,包括重庆以及四川周边等西南地区多晶硅企业的产量在整个冬天减少一半,使国内多晶硅迎来最难产冬季,四川多晶硅生产在当时影响了整个中国多晶硅的采买行情。

无效产能退出:始于技术与成本的淘汰

时局的发展往往令人意想不到,进入2011年,多晶硅价格出现下跌,国际多晶硅巨头的有力竞争,加之各地产能释放比想象中大,出货量降低亏损出现。多晶硅现货价从2011年3月的70美元/千克降至2011年12月的30美元/千克以下,2012年继续下跌,7月多晶硅进口平均价格再创新低,跌至25.55美元/千克,同年底跌破15美元/千克关口。

价格的剧烈波动,让一众国内多晶硅企业“谈跌变色”,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时期,多晶硅的价格也有过一波下跌行情,当时的多晶硅价格从08年第三季度的400美元/千克起跌,到2009年第二季度多晶硅价格已跌至85美元/千克。但即便这样的下跌,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尚在国内企业的承受范围之内,它只是将充满暴利的多晶硅拉下神坛而已,2011年的价格下跌则是降至成本线以下,直接逼停产的边缘。

与国外产业链完整、具备较强抗风险与抗压能力的多晶硅巨头Hemlock、REC、Wacker相比,国内多晶硅企业延续了中国整个基础化工产业的风格,布局不合理、上下游无法合理配套,产业链难以有效延伸和规划,技术更新跟不上从而造成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多晶硅工厂浪费现象极为严重。为此,当市场跨步向前价格层层下降时,企业的抗风险与竞争能力大打折扣,企业产品价格跟不上市场平均售价,许多企业不得不停产甚至面临即将被淘汰的边缘。

2012年,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看,国际一线企业的成本尤其以REC、Hemlock为代表的多晶硅制造商,与国内大多数多晶硅制造商已经形成了明显差距(见表3)。

除保利协鑫、大全新能源、特变电工等少数企业外,中国大部分多晶硅企业包括赛维LDK、四川主力多晶硅企业等均处于闲置停产状态。海外多晶硅厂商成为这场市场战争中获利一方,当时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多晶硅进口创新高,美韩两国进口量加剧,2012年上半年累计进口量突破4万吨,创历史新高点40946吨,同比增长34.7%。

在强大的海外多晶硅倾销面前,上游多晶硅企业积极游说推动“双反”,2012年7月20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美韩多晶硅反倾销立案;同年11月1日商务部发布公告称,决定即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及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但这与下游的电池、组件企业利益形成冲突,下游制造商普遍不希望上游多晶硅提价以及“双反”,对于遭受降本压力的他们而言,不愿受到两端(硅料与终端电站)的价格挤压,上下游的矛盾使得多晶硅“双反”进展缓慢。

2013年7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对欧美多晶硅“双反”初裁结果,然而“双反”最终没有解救处于高制造成本的国内二三线多晶硅企业淘汰的命运,究其原因还在于无情的工艺技术更新,这是获得低成本的必要条件。受益于先进的多晶硅制备技术及成本控制,保利协鑫、大全新能源、特变电工垄断了当年80%的国内多晶硅产量,使其能在价格上与海外厂商竞争。

2014年,随着中国大部分多晶硅企业的停产,以及*ST天威宣布对天威硅业破产清算申请获法院受理,至此,国内多晶硅企业的争夺在2014年12月30日划上一个段落分隔号。

剩者为王,巨头格局形成

多晶硅价格暴跌的后遗症在此后的数年中一直萦绕在曾经的巨人英利、赛维LDK、尚徳头上,使其丧失了后续发力、争夺第一的支撑,继无锡尚徳于2013年宣布破产重组后,赛维LDK于2015年宣布破产重组,英利则深陷债务困境。

经过2012年-2014年的积累,国内的多晶硅原材料逐渐集中在保利协鑫、大全新能源、特变电工、洛阳中硅、四川永祥等少数几家公司手中,2015年,中国前4家多晶硅企业产量超过10万吨,占比高达75%,两家万吨以上的企业基本是超产能发挥,期间也有几家多晶硅公司通过技术改进相继恢复生产,在产的十来家多晶硅企业绝大多数进入满产状态。


表4,2016年第一季度6家多晶硅月产量逾千吨中国多晶硅企业

中国多晶硅巨头的崛起,以及中国对欧美多晶硅“双反”的推进,使得国产多晶硅的规模持续扩大,垄断格局变得更明朗,2014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增长率达61%,2015年超过20%,这种状况迫使美国多晶硅生产商丢失大部分中国市场,无法从强大的多晶硅需求和近期的价格增长中受益。另一方面,以OCI, Hanwha Chemical为代表的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供应商却获益于此,逐渐增加市场份额,目前,韩国的多晶硅原材料几乎占中国进口多晶硅的一半。

受全球光伏市场的持续增长,美国生产商无法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因素的影响,2016年第一季度国内多晶硅出现供应紧张,致使平均销售价格反弹。4月,多晶硅价格已从2月的12美元/公斤上升为19美元/公斤,达到了2012年一线多晶硅制造商的平均生产成本值。

由于强劲的终端市场需求,多晶硅渠道库存正降至正常水平,预计未来几个月多晶硅平均销售价格将稳步提高。多晶硅价格的上涨成为海外多晶硅巨头欲重夺中国销售权的理由,他们呼吁中国放弃对美多晶硅的反倾销措施。德国多晶硅公司Wacker Chemie日前表示,希望在其与北京的现有贸易协议期满后,继续向中国制造商出售多晶硅。目前他们正与中国当局密切接触中,这将给迈入巨头统治阶段的中国多晶硅产业增添新的变数。

返回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首页

光伏资讯一手掌握,关注国际能源网 " 光伏头条 "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