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回想起那一幕,山西省临汾市扶贫办主任杨刚杰还带着丝丝笑意:“第一次发钱的时候,老百姓把分红拿在手里都还不敢相信,‘这个板子真的能变出钱来?’”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从光伏扶贫项目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光伏电站已成为老百姓的“聚宝盆”。
阳光照进山洼洼
“在采访的这半个小时里,这座电站的发电量大约是20千瓦时,今天的总发电量已经达到了95千瓦时。”吉县供电公司光伏扶贫专职客户经理吕慧杰看着手机上与光伏电站实时联网的检测数据告诉记者。采访当日正赶上下雨,光照条件不太好,按照这样的情况,一天的发电量大概是200多千瓦时。
采访当日,临汾的天气阴郁而闷热,预示着一场春雨即将到来。一大早,记者一行便从临汾市出发,驱车赶往山西省5个光伏扶贫示范区之一的临汾市吉县。穿过一座座荒凉的山丘,车子顺着蜿蜒的山脉颠簸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
吉县窑渠村,地处大山深处,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是国家早就登记在册的重点扶持区域。据窑渠村村委主任张德水介绍,以前,村民主要依靠种植玉米、谷子、杂粮、苹果等作物和水果为生,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光伏扶贫项目的实施,给村子带来了很大改变”。
在村口,海蓝色的光伏发电板鳞次栉比,十分引人瞩目。每排电板的间隙,土地已翻整完成,正在等待播种新一季的丰收。
而在电站旁的一角,几丛韭菜郁郁葱葱。
“自2015年1月7日正式并网发电,这个光伏电站的总发电量已经超过了16万千瓦时。”张德水高兴地说,“现在,窑渠村已经实现了脱贫”。
窑渠村的蜕变并非偶然。
近年来,山西省对光伏扶贫工作的大力推动帮助一个又一个贫困村拥有了 “造血”能力,走出自己的致富路。根据山西省于近日推出的《关于2016年新实施强农惠农富农补贴政策的通知》,2016年,山西省再安排1.5亿元资金,在58个贫困县的300个贫困村建设100千瓦村级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只为让更多贫困户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从根本上提高生活水平。
老百姓的事儿就是最大的事儿
正如临汾供电公司总经理杨杰所说,“老百姓的事儿就是最大的事儿”。山西省集合全部力量,想民所想、干民所盼,只为让贫困户发展有盼头、未来有干头,帮助贫困地区尽早跨过贫困线。
在国家金融、财政、产业等政策的全方位支持下,光伏扶贫产业的发展顺风顺水。临汾市又根据自身情况量体裁衣,为本市光伏扶贫项目的开展搭起了 “小温房”。
临汾市居群山之中,行政区内丘陵、山地面积占到总面积的80%以上,想要找到一大块平坦的土地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儿。要是把村子里的平地都用来搞光伏,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庄稼怎么办?地处临汾市西北部的永和县,因生产 的大枣核小、皮薄、肉厚而盛名远扬。然而,其结果期恰逢北方雨季,一场又一场的暴雨过后,地上总会落下一层厚厚的红枣。每到此时,村民不仅因收成减少而伤心,更有着对未来的深深无奈。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利用薄膜发电技术为枣树建起了一座保护罩。”永和县供电公司经理邵保国告诉记者,他们将光伏组件与透明玻璃交错布置,并根据地势坡度的不同将组件按照不同角度铺设,力求达到红枣收益与发电收益的最大结合。
据邵保国介绍,为了促进光伏大棚的产业多样化,相关部门还专门组织村民去学习了旱地养鹅等农业技术。就这样,红枣光伏大棚的棚顶可以发电,棚下可以发展林下经济和养殖业,还可以与旅游产业合作开展生态采摘、农家乐等项目,大大提升了产业的综合效益,也使村民收入成倍增长,让贫困地区的小康之路变得更加 平坦。
临汾供电公司不仅努力提升光伏扶贫项目的覆盖面积,而且从前期的物资采购、项目招标到电网架设、电费结算,只要已经被扶贫局确立为扶贫项目,光伏电站的建设就会被列入第一优先级。搭乘光伏扶贫项目独享的绿色通道,审批流程大大简化,建设周期不断缩短,只为让贫困户能够及早拿到收益、尽快改善生活。
在村级电站数量飞速增长的同时,2015年,临汾市还建设了9座大型地面电站,其建设工作主要由本地企业完成。
“通过光伏扶贫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把收益交给老百姓,还要能够通过产业带动本地企业的发展,一举多得。”谈到这一问题时,杨刚杰的回答语重心长,只有帮助本地企业形成良好发展态势,才能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攻坚任务提供更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