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北京200多公里的河北省张家口,连成一片的湛蓝色的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之结伴而立的,是铁塔银线架起的一条条输电走廊,将大自然的馈赠转换成清洁的电力输送至京津等地,带动京津冀能源结构调整。
一直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的阳光,已真正开始创造价值。据公开资料“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从2010年的89万千瓦起步,到2015年底定格4318万千瓦,规模体量实现了超过48倍的扩充,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3500万千瓦装机目标。这意味着,光伏成为继风电之后我国第二个完成“十二五”规划装机目标的能源种类。
五年间,从89万千瓦到突破4300万千瓦,国内光伏应用市场以迅猛的发展态势,让世界再次感受到了不可思议的“中国光速”。
然而,与光伏市场风起云涌不同的是,一系列光伏电价新政正在酝酿。在近日举行的2016中国光伏领袖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电价处负责人侯守礼表示,考虑研究逐步将直接制定分资源区标杆电价水平转为制定价格形成规则,将现有差价补贴向定额补贴转变,鼓励项目参与市场竞价,同时制定差异化补贴标准,并不断下调直至最终取消。
众多业内人士指出,光伏之所以高速膨胀,与包括补贴在内的国家扶持政策不无关系。据介绍,光伏发电产业初期阶段主要是依据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单独定价,之后随着国内光伏市场的启动,从2011年起开始改为统一标杆电价政策,在2013年又实行分资源区标杆电价政策,光伏标杆电价高出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部分,通过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给予补贴。
显然,作为环保的新能源,光伏产业的前景一片光明,但是在限电、补贴、土地使用问题等非技术性因素尚未明晰之前,光伏行业却似乎只能“跛腿前行”。作为一个先天基因较为薄弱的行业,光伏企业从诞生伊始就高度依赖政府的扶植,因此政策一旦发生风吹草动,行业发展轨道都可能会因此发生“偏离”。而其中对光伏行业影响最大的则是补贴政策的变动。
目前,中国传统火电发电成本大约0.4元/度,而光伏发电成本达到0.9元/度,存在着巨大差价。离开补贴,光伏几乎毫无优势可言。而补贴政策的“因地制异”却是该行业最大的痛点。对此,业界资深人士徐阳坦言,政府对新兴行业的补贴是必要的,但只靠政府补贴来发展行业是做不大、做不强的。未来5年,光伏业补贴肯定还会存在,但光伏业需要尽快走出补贴的“怪圈”。
“政策导向对于光伏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还将持续。”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表示,我国光伏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政府多次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至45%,“预计未来10年光伏市场仍会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
同样被看好的,还有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不断加强和提升的国际产能合作。2015年,全球前9位领先太阳能组件制造商中,中国企业占据了7个席位,低成本硅材料、价格优势以及趋于稳定的市场需求,让光伏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有望迎来新机遇。
“不过,中国光伏业‘走出去’仍需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双反’等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要摒弃‘价格战’。中国光伏业发展,需要的是‘共生’而不是‘独斗’。”徐阳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