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伏网 » 太阳能要闻 » 光伏动态 » 正文

【特别策划】光伏颠覆者的江湖往事

日期:2019-02-12    来源:光伏头条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2019
02/12
08:44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高纪凡 靳保芳 苗连生 施正荣 太阳能

  知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曾说:在常人看来,当企业家的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的时候,他们是“空想家”,甚至是“疯子”;当企业家的设想变成现实的时候,他们就成为万众敬仰的“英雄”;但如果企业家一着不慎,企业失败了或式微了,他们可能就是被称为失败者,甚至是地地道道的“骗子”。
 
  中国光伏取得如今的辉煌成绩,离不开那些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的企业家。他们是光伏行业的颠覆者,是光伏江湖的续写者,更是一个时代的注角。
 
  回到命运多舛的光伏来说起,到本世纪初,中国光伏发电才作为一种民用的清洁能源起步发展,远落后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虽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发射人造卫星,我们在电子部的研究所中硏发了卫星用太阳能翼板,可那只是象牙塔中的东西,和民用发电相距甚远。
 
  1996年在津巴布韦召开了“世界太阳能高峰会议”,会议提出在全球无电地区推行“光明工程”的倡议。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在1998年才由政府提出建设一个3MW的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当时是由苗连生领导下的英利承建。
 
  2002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能源局提出,开展送电到乡工程,也叫光明工程。这一工程的开展,为中国刚刚萌芽的光伏电池产业提供了市场。到2005年中央政府实际向西藏投入了13.68亿元,建设光伏电站322座,解决了318个无电乡用电问题。同时也为早期中国进入光伏行业的中小企业后来的生存发展打下了基础。此外,德国加大发展绿色能源的政策也为中国光伏产品提供了最初的市场。
 
  这才有了后来逐步成长起来的苗连生、施正荣高纪凡、曹仁贤、刘汉元、瞿晓铧、朱共山、李振国、靳保芳、李仙德等一批行业颠覆者。
 
  今天,我们想再次说道说道这些光伏颠覆者们的江湖往事,从一贫如洗到百亿身家,他们的精神与力量时刻鼓舞着光伏人继续前行。
 





 
  与世无争——苗连生
 
  1987年,自部队转业6年的苗连生创建英利,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崛起浪潮中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英利成立之初靠经营保定第一家化妆品公司起家,此后还生产过绿色蔬菜,做出了保定第一桶弱碱性电解水,开过保定第一批KTV。彼时,苗连生的理念是“别人没做的我先做,别人都做的我不做!”
 
  1993年,苗连生放弃了已经初见规模的生意,从日本进口全产业链生产线,全身心投入到太阳能领域中。这时候仅靠卖化妆品,英利已拥有两亿元的年销售额,对于苗连生突然转向发展当时还不太为人所知的太阳能产业,很多员工无法理解,但苗连生决心已定。在他的坚持下,这个当时连厂房都不完备的小企业,坚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进行引进与自主研发,率先实现从铸锭、硅片、电池、组件到太阳能光伏应用系统的整个产业链结构。
 
  这一系列违背常理的举动背后,是苗连生对政策的准确把握,事实上他已经发现了商机。
 
  1999年承接国家首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晶硅太阳能光伏产品示范生产线——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年产3MW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
 
  2007年6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是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光伏企业,这是英利从进入光伏开始到逐渐登上行业顶峰的历史。2012年英利光伏领域出货量全球第一,后被另一家中国企业天合光能超过。
 
  在企业面临最困难的时候,2012年,苗连生带着两口大锅,海南、天津、衡水、保定的四处跑,给员工炖鱼、炖肉,鼓舞士气。在2014年一次万人大会上,苗连生曾针对一篇负面文章公开检讨自己,审视自己。2015年的员工大会,他又带头检讨自己,批评自己。并拿出全部身家与企业共度难关。
 
  七年前他为自己规划的60岁退休后生活:种种菜、钓钓鱼、遛遛狗。但三年前英利陷入的债务违约打乱了他的退休计划,之后便辞任英利董事长。在创办英利后的数十年时间里,除了那次让英利陷入困境的上游硅料投资外,他对大势的判断惊人的准确。
 
  他的辞任,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落幕。现在的他,过上了曾经规划中的简单生活,显得与世无争。但他想的最多的任然是如何把英利彻底带出泥潭,摆脱困境。
 
  荣誉非议终释怀——施正荣
 
  现在的施正荣有三个公开身份,首先他是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其次是上迈新能源董事长(这个极少被提及),再者是无锡尚德创始人。现在他本人更愿意用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的身份出席公开场合。半年前一次行业会议上,他说,“实际上我是一个光伏老革命,已经干光伏三十年了,从实验室做到企业,现在又回到了实验室,所以现在行业会议不大出场,但光伏的每一个小动静我都很关注。”
 
  经历过了激流巨浪的他,如今整个人看起来清瘦健朗了许多,但似乎也多了一份豁达。在聚光灯下、镜头前面,他能够很坦然地面对过往的种种,这或许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才具备的自我疗伤能力。
 
  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施正荣,被公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施正荣获得了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
 
  可他不想把一辈子都交给实验室和写字间,于是他决定回国创业。1999年,他带着光伏项目计划书和笔记本电脑,来到上海技术交易所,台上的他悉悉索索地讲,台下的专家和投资人却一个人都没听懂。
 
  直到认识了无锡市原经委主任李延人,一个让自己成为企业家的贵人。两人一见如故,决定合作创业,借助李延人在无锡市政府与企业方面的人脉关系,施正荣的光伏梦想开始落地生根。
 
  他一度被视为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型的成功范例,他的战略和管理风格:偏执、随意性强以及带有个人学术研究情结。只用了五年时间,施正荣击败一众互联网、房地产和快消品老板,成为中国大陆新首富。
 
  2010年,尚德主业开始亏损,到了2012年上半年,尚德的下滑一发不可收拾,平均每天都要亏损1000万元。股价也从顶峰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而施正荣也从186亿身家迅速归零。
 
  尽管尚德最终走上破产重组的道路,但他在业内的口碑甚好,更被尊称为光伏教父,他的开创精神鼓舞着行业的后来者们。也有人说,他是个大骗子。好的或坏的,这一切他似乎已经释怀。
 
  “既然命运给了我这样一个结论,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你还得接受。当年我一个人到了澳大利亚,那时我小孩还在上海读书,我一个人在那边待了三个月,自己开车、自己买菜、自己烧饭、自己洗衣服。在当CEO、当董事长的那段时间,我把自己忘了,突然就不会生活了,如果不把这个信心找回来,那可不得了。这是我干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一个人在澳洲,我也可以天天跟朋友出去吃饭,但我更愿意一个人在家里吃黄瓜沙拉。身体要把它找回来,掉10公斤肉,不管以后干不干事,有机会就调整回来。”
 
  不曾平凡——高纪凡
 
  高纪凡,不平凡。
 
  1965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85年于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吉林大学量子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他被选派前往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留学。
 
  在美国时,他得知美国计划2010年在商住建筑、办公大楼安装100万套太阳能光电系统进行屋顶发电。他判断,太阳能在21世纪会大有作为。
 
  1997年底,常州天合应运而生。在此之前,他曾创建了他的第一家公司,广东顺德富有洗涤剂厂并负责管理工作长达四年时间。也曾创办武进协和精细化工厂并负责其管理工作达五年之久。
 
  天合成立之初,是计划建立一家光伏系统安装公司,专门为中国各地提供太阳能电站建设。在当时,光伏在德国、美国已经快速兴起,在中国却还只是在实验室和工程示范阶段。为了推广光伏,天合光能接连举办了好几届“国际太阳能发电技术暨推广论坛”,这在当时是写入公司发展里程碑上的大事。
 
  1998年初即从日本引进生产线,用最快的速度开始了铝板幕墙的大规模生产。2006年12月,天合光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并于2007年6月成功引入资本。
 
  2007年开始,中国太阳能产业每年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将主要原材料多晶硅的价格接连推高,最贵时达到近500美元/千克左右。那时高纪凡在连云港规划了一个一万吨产能的多晶硅厂,但他很快停止了。高纪凡这样解释当时放弃的原因,“后来我发现没有什么竞争力,现在是挺好的,等到三年以后这个厂可能就没有什么竞争力。”
 
  就找有优势的上游企业合作,自己专注组件生产,这让天合在转眼就来的光伏大调整中躲过一劫。
 
  2017年4月,天合光能率先在山东乐陵正式启动"全国千县万镇光伏科普行",加速推进中国光伏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与普及。同年8月,天合光能正式发布全新家用光伏品牌“天合富家”以及全新产品解决方案。
 
  高纪凡说,“做出优质的产品来服务千家万户,让这个行业少走弯路,相对规范有序地往前走。这对用户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天合光能愿意为大家做个先锋。”
 
  历时经年,巨大投入,千辛万苦!

  以已为敌——曹仁贤
 
  曹仁贤,1968年出生于浙江杭州,高考志愿栏中的“合肥工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将他留在了安徽。
 
  1997年年底,曹仁贤卸下合工大教师的光环创办了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起初,他将所有的精力都孤注一掷地投在了可再生资源发电领域,后来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接手做一些传统的电源产品。彼时丰富的理论知识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商业机会,反而成为束缚他的一副“纸枷锁”。
 
  一次投标会上,曹仁贤又一次以失利告终,业主方的负责人也最终和他透了底:你们企业刚刚开始成长,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自然也没办法和国际品牌相提并论。我给你们点咨询费,你们以后别来投标了,纯属浪费时间。说句实话,就是你们的产品再好,我们也不敢用,国外大品牌的产品如果出问题了我们没有责任,因为我们用的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产品,用你们的万一出了问题我们的责任可就大了。
 
  2002年后,“国家送电到乡”项目在西北地区开展,通过前期的积累,曹仁贤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当地已颇具影响力,几千万的销售额一下子打开了市场,也让曹仁贤郁结于心多年的委屈和不甘得到完全的释放。
 
  2003年,阳光电源在上海奉贤区成功应用了自己研制的中国第一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并网设备。随后两年,阳光电源不断在新能源领域披荆斩棘,并成功吸引到资本的关注,阳光电源终于在2011年11月成功上市。
 
  曹仁贤也曾经历过那种无法言说的痛楚,因为团队的失误错失了一笔重要的订单,那正是企业等着救命的钱。整整两个夜晚,他将自己锁在房间内彻夜未眠。
 
  至今,阳光电源已连续多年成为国内光伏逆变器行业当之无愧的“大哥”,曹仁贤却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的优越感踩在脚下,以自己为假想敌,去战胜过去取得的第一位置。”
 
  看路开车——刘汉元
 
  1964年刘汉元出生于四川眉山,祖上三代都是农民,家里最值钱的财产就是一间低矮的土砖房子。7岁不到,刘汉元就开始操持家务,放牛喂猪,洗衣做饭,样样精通,即便放学回家也要捡到干树枝做柴火。
 
  1978年初中毕业后,刘汉元去了当地一所水产学校,毕业后,直接去了眉山水电局工作,并先后担任技术员、助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日子逐渐好转起来。
 
  1982年的一次水库之行,18岁的刘汉元发现了新商机——推广水库鱼。
 
  1983年春天刘汉元拿出仅有的200元存款,父母又卖掉原本准备置办年货的2头猪,总共凑了500元。一个月后,四川省第一个64平米的下沉式网箱在眉山的一条运河里问世。投进185公斤鲤鱼,到了秋天却捞上来1390公斤鲤鱼,“相当于亩产1.5万公斤。”刘汉元赚到了有生以来最多的一笔钱,1950元。
 
  1984年,他光卖鱼的收入就超过了1万元。彼时,他还留有后手,那就是鱼饲料。许多农民用玉米面、谷糠和大米饭喂鱼,一年之中只能长40厘米,而刘汉元的鱼苗却在5个月内长50厘米。很快,刘汉元发现制作饲料比卖鱼更赚钱。于是,他开始专门做鱼饲料。
 
  到了1985年底,眉山网箱养鱼户已经突破1万户,对鱼饲料的需求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刘汉元干脆在老家永寿建起了一个渔用饲料厂,也就是通威饲料的前身。
 
  1993年,他正式组建四川通威集团,并于1年后将集团总部迁至成都。
 
  1995年以后,刘汉元开始大踏步走向全国。那一年,他在全国18个省市收购了23个饲料厂,并把业务拓展至美国、德国等5个国家。
 
  7年后的2004年,刘汉元带领通威成功在上交所上市,2年后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市值一举接近100亿的大关。
 
  2006年12月,刘汉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会时,第一次接触到了光伏行业,他意识到新能源大有可为。为此,他特意和比亚迪的王传福吃了三个小时的饭,聊了三个小时的新能源!
 
  2007年,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成立。很快,首期多晶硅项目正式投产。很快,光伏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需求降低的情况,多晶硅硅片价格短短3年暴跌90%。更可怕的是,欧美等20多个国家先后对我国光伏企业展开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当时50多家公司全部巨亏,通威也无法幸免,最多有2个多亿的亏损。刘汉元靠瘦身、靠饲料行业输血才得以安全过冬。
 
  在坚守中,刘汉元的通威已成为拥有从上游高纯晶硅生产、中游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到终端光伏电站建设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
 
  刘汉元认为民企要成功,既要有企业家精神,更要有看路按规开车的把握速度的能力,才能够为企业赢得持续稳定发展和生存机会。2018福布斯富豪榜显示,刘汉元身价高达280亿元。
 
  不做老大——瞿晓铧
 
  瞿晓铧祖籍苏州,1964年生于北京,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得多伦多大学半导体材料科学博士学位。之后他作为博士后研究员在多伦多大学从事半导体光学设备和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如果说瞿晓铧是光伏行业里专业性和学术性造诣最强的企业家之一,相信不会有太大异议。
 
  获博士后学位后,瞿晓铧进入光伏行业,加入加拿大安达略省电力公司。刚加入公司,他便参与筹建Spheral SolarTM Technology开发项目,并成为该项目最重要的成员,曾带领一个七人小组,建立了上述项目的试点生产线、诊断实验室和全部检测及实验工具。这是他在光伏领域研究和开发方面首次崭露头角。
 
  1997年,当加拿大的ATS公司从安达略省电力公司收购Spheral SolarTM后,瞿晓铧也随之加盟ATS公司,并作为ATS公司六人管理团队的成员被派往法国Photowatt公司工作。
 
  此后,瞿晓铧在ATS及所属的Photowatt光伏公司承担了多种职责,包括光伏材料采购主管,亚太地区技术副总裁和光伏战略计划及业务开发总监等职务。
 
  瞿晓铧在法国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主要负责硅原料供应链的管理、产品工程以及设计并完成了为全厂服务的质量和产品管理体系。其后他还负责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加拿大和中国进行光伏产品的市场销售和商业开发,为Photowatt成功进入这两个市场起了重要作用。
 
  “在一个大公司里的一个小的光伏部门工作,每天写写报告,日子过得很清闲,但很没有成就感。”瞿晓铧说。
 
  2001年11月,他筹集了几十万加元的启动资金,带着先进的光伏技术和设备回国创业,在江苏常熟市建起了第一家公司——阿特斯光伏电子(常熟)有限公司。在业内,很多人也许都不知道阿特斯其实是一家总部在加拿大的外资公司,苏州的办公楼是其在中国的总部。
 
  自创立阿特斯以来,瞿晓铧给公司定的产业结构是倒三角模式,即组件最大(下游)、电池片(中游)递减、硅片(上游)再递减。
 
  五年之后,阿特斯在美国的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美国纳市上市的太阳能光伏企业。
 
  2009年底至2010年初,在其它光伏企业正开始陷入多晶硅暴跌的困境中时,瞿晓铧又选择了另一条不同的路,以加拿大和日本作为切入点,进入太阳能电站开发市场。
 
  目前,阿特斯硅锭、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将分别达到1.65GW、5GW、6.25GW和8.7GW。此外,处于开发后期的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总量(含在建项目)约2.9GW;持有在运营中的太阳能光伏电站约1.1GW。
 
  居安思危——朱共山
 
  1958年,朱共山出生在苏北盐城市阜宁县东沟镇农村,在家排行老三。
 
  1981年,朱共山毕业于南京电力专业学校,主修电气自动化。1990年,朱共山从老家江苏盐城轻工局的自动化成套设备厂辞去厂长职务下海经商,并在上海创立了协鑫集团的前身——上海协成电器成套厂。协鑫集团也由此发轫,32岁苏北青年的命运由此转折。
 
  其后十年间,协鑫步步为营,陆续建造了20多家电厂,朱共山的名字,在行业内也开始逐渐被众人熟知。
 
  2005年年底,朱共山最终将多晶硅项目选址落定在徐州经济开发区三孔桥村,这2000亩土地上的一锤定音,正式开启了协鑫杀入新能源产业的征途,而中国作为多晶硅产业大国的地位也自此肇基。
 
  2007年11月,曾整合了10多家电厂资产的保利协鑫在香港资本市场公开募股。
 
  自2006年发轫,朱共山及其领导下的协鑫集团以最强劲且稳定的势头在光伏行业扩张自己的产业版图,而且几乎无可阻挡。仅两年多的时间,协鑫就在全球多晶硅原料行业排行老三,2011年则成为全球老大,朱共山由此带领协鑫仅用了五年的时间走完了海外多晶硅企业Hemlock、德国瓦克等巨头走的路。
 
  在2009年,保利协鑫宣布将通过配股、支付现金和发行抵押票据等方式筹集263.5亿港元拿下江苏中能(实际控制人也是朱共山)。同期,朱共山还将注意力转到了投资回报率较高的电站开发、运营。2009年朱共山创办协鑫新能源,并在2014年成功将公司带到港交所上市。
 
  2016年,朱共山领导的协鑫集团,多晶硅和硅片的产能分别占据全球市场的25%和30%,牢牢锁定世界第一的位置,发电能力则位居中国民企第一。2017年,协鑫集团的全球员工突破3万。
 
  目前,协鑫集团完整覆盖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光伏电站开发运营的光伏垂直一体化产业链。虽然朱共山自始至终没有像李河君、施正荣那样登顶过,但朱共山一路走来,看似风险迭起,又始终稳扎稳打。
 
  朱共山自认是一个居安思危的人,也练就了一身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对自己做过的重大决策,朱共山保持清醒的认知,他甚至会时长跳出自我,来审视他所做的一切。“我是从大学毕业以后进工厂,一路干上来的。这些年经历了各种风雨,增加了阅历,增长了见识,也增强了防范风险的能力。”
 
  技术狂人——李振国
 
  1986年的某个下午,兰州大学86级入学新生在学校中心花园江隆基老校长塑像前举行集体入学教育。“今后出去做企业就要取名隆基”,刚步入大学校园的青年们在塑像前面约定,李振国是其中的一位。
 
  三十年过去,李振国将这一约定变成了现实, 他创办的隆基股份成为全球单晶光伏龙头企业。
 
  1990年,李振国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半导体材料专业,随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生产单晶,即在国营741厂拉制单晶硅棒。此后,他在西安骊晶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等从事了十年的单晶硅相关的工作。
 
  2000年,李振国创办西安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隆基股份的前身。但此后三年,公司一直是小打小闹,规模极小。
 
  到了2006年,李振国不得不面临一个抉择。当时整个光伏行业绝大多数玩家都选择了多晶技术路线,对于选择何种技术路线,李振国也曾处于摇摆之中。直到2006年钟宝申的加入,才让隆基坚定走单晶路径。
 
  2006年12月,隆基成立宁夏公司,致力于单晶硅棒的研发和制造,是公司重要的研发和制造基地;
 
  2007年9月,宁夏隆基一期1000吨单晶硅棒项目建成;
 
  2009年11月,西安隆基一期350MW吨单晶硅片项目建成;
 
  2011年1月,银川隆基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单晶硅棒产能达到3000吨。12月,无锡隆基一期项目建成,单晶硅片产能达到600MW;
 
  2012年10月,西安隆基完成扩产,硅片产能突破1GW。2012年12月,宁夏隆基二期项目建成,单晶硅棒产能达到8000吨。
 
  2013年10月,隆基公司硅片年度出货量突破1GW。在这一年,隆基的单晶硅片出货量站上了全球第一的位置。用了7年的坚持和专注,隆基一路狂奔,最终成长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单晶之王。
 
  紧接着李振国面临另一个抉择:扩充下游切片领域,开始新建产能。
 
  2014年11月,在考察了多家企业之后,隆基股份收购了股东结构更加简单的浙江乐叶。收购时,浙江乐叶仅有200MW的产能。
 
  截至2017年底,公司研发人员超过450人,2017年研发投入为11.08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的6.77%。
 
  李振国12岁离开家乡河南许昌,之后到西宁,到兰州,到西安。在同行人眼中,李振国是一个十足的“技术狂”,用18年的时间将隆基股份一手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单晶硅光伏产品制造商,完成了从技术企业转型为能源企业的变革。
 
  永不止步——靳保芳
 
  有的人的一些天赋可能是与生俱来的。而心理学家也说过,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和记忆可能会深刻影响其未来的性格发展。
 
  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出发,沿308国道向东南行驶六十公里,就来到了一个叫宁晋的地方。因有滏阳河、漳河等大大小小九条河流在此汇聚,宁晋又有“九河下梢”之称。1952年,靳保芳就出生在宁晋县一个农民家庭。
 
  童年的艰苦记忆对靳保芳而言印象深刻。其3岁就失去了父亲,跟着母亲一起成长长大。靳保芳说,“孤儿寡母,这种家庭的艰辛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
 
  靳保芳13岁到离家七八十里的纪昌庄上学,都是步行。学校让学生半个月回一次家。每次回家常常走半个晚上,到家时,满天还挂着星光。为了见到母亲,腿走肿了,脚磨破了,从来没感到痛。后来,在邢台上中专时,他每月回家一次,为了节省来回四元车费,他都是骑自行车回家。长期艰苦生活的磨炼,培养了靳保芳坚韧的性格: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而且比别人做得更好,只争第一,不甘第二。
 
  1970年,靳保芳到宁晋县一个服务公司参加工作,他先后当过服务员、当过厨师,别人不愿干的活、不想做的工作,他都去做,“我曾经一天蒸过2250个馒头,当时没有机器全凭两只手,我也曾经烙过450斤面的大饼。”
 
  1974年,中专毕业后,靳保芳到县农机局上了班,先后当办事员、打字员、通讯员,也当过办公室主任。1984年,看见农机公司濒临倒闭,时任宁晋县农机局办公室主任、32岁的靳保芳主动请缨,调任县农机供应公司任经理。
 
  1996年,靳保芳听说河北工业大学有个用“中子嬗变掺杂直拉硅”技术生产单晶硅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专利。同年创办了晶龙集团。
 
  2007年2月7日,对靳保芳而言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任董事长的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正式挂牌,成为河北省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的高科技民营企业。此时,晶澳成立不到两年,投产还不足一年。仅2008年9月一个月,晶龙就赚了净利润1亿元,假如错过这个月,市场突变,就得赔上1个亿,里外里等于多赚2亿元。
 
  2008年10月,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多企业一下子陷入困境,各种生产建设活动大大压缩。靳保芳却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加快晶龙邢台园区、宁晋园区的建设进度。此时,钢材价格大幅下滑,建材、用工等成本也相对下降。这也为其后来安全过冬,埋下了伏笔。就在2012年前后,国内不少光伏巨头因种种原因陷入亏损泥沼的时候,晶龙集团资产负债率只有36%,晶澳公司资产负债率55%,保持行业最佳,可谓“稳坐钓鱼船”。
 
  创办企业后,靳保芳数十年如一日,1/3在工作,1/3在考察市场,1/3在学习。至今67岁的他,还坚持继续学习,还要“带领3万名员工做一个伟大的企业,把太阳的光辉照亮全世界。”
 
  这确实值得敬佩。

  征途无界——李仙德
 
  一个光伏行业,三个同胞兄弟,四年间产生了两家上市公司。
 
  老大李仙寿,现任昱辉阳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出生于1971年;老二李仙华,晶科能源副总裁,出生于1974年;老三李仙德,现任晶科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出生于1975年。
 
  2001年,李仙寿离开了工作10个年头的玉环县文化局“下海”创业,开始主营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和销售、太阳能电源系统。到了2005年,李仙寿和三个创业带着150万美金到嘉善姚庄镇,成立了昱辉阳光。
 
  成立昱辉阳光后,李仙寿决定进入产业链上游,并作出了一个让昱辉阳光领先行业的选择:以硅废料代替多晶硅制造硅片。这一破天荒的“变废为宝”举动,吸引来了各大光伏企业的订单。他是兄弟中最早下海、最先出名的,同时也是两个弟弟的引路人。
 
  比李仙德稍长的李仙华也曾创办过一家汽车维修公司,并在玉环当地做到了最大;李仙德则从1996年起就开始从事消防工程、水电安装等业务,后来成了浙江快达建设安装工程台州分公司的负责人。
 
  李仙德踏入光伏业得益于哥哥,他从玉环太阳能有限公司营销经理干起,那是在2003年~2004年间。随后2年,李仙德出任昱辉阳光首席营运总监。2000年~2006年,李仙华也在李仙寿的公司中担任生产厂长,负责管理研发活动。
 
  紧接着的2006年,老二和老三分别独立,合作开了一家光伏企业。当年6月,先在江西上饶注册成立了德晟太阳能有限责任公司;12月,又注册成立了晶科能源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中,李仙德任董事长,李仙华任总经理。两人独立出来目的很简单,为昱辉阳光做配套,“因为李仙寿生产硅片时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李仙华曾对媒体说。
 
  2012年,晶科能源走出国门,在澳大利亚建立子公司,推动全球化布局,同年在新加坡成立了亚太总部,先后在新加坡、印度、泰国、日本、南非、南美和中东等地布局销售和服务。正是这些全球化布局,以及中国市场的开拓,使得晶科在双反低谷后率先恢复盈利。
 
  从2007年最初的几十兆瓦、不到10亿元的收入,再到如今电池片6.5GW的产能、10GW的组件产能,李仙德已默默地将晶科能源带上了年收入上百亿元的第一梯队。
 
  2019开局之年,李仙德指了行业发展方向,道了晶科能源发展问题,最后他说“ALL IN  出征”,毫无保留,全力以赴,出征……
返回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首页

光伏资讯一手掌握,关注国际能源网 " 光伏头条 "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