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伏网 » 光伏人物 » 正文

邹驰骋:未来第一集团寡头将垄断整个中国光伏产业

日期:2016-04-21    来源:SOLARZOOM光伏亿家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2016
04/21
17:26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光伏产业 德国莱茵TÜV 光伏行业 太阳能人物

随着“十三五”光伏产业规划的出台,2016年的第一个财季,中国光伏市场迸发出了很多带有明显趋势特征的事件和现象:产能扩张;海外设厂;GW订单;“单多晶之争”、装机量激增……甚至“要不要跟随德国走工业4.0之路”的世纪大讨论。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从政府到企业,从上游硅料到下游电站,整个光伏市场呈现出一种近年少见的狂飙突进,国家能源局数据表明,整个第一季度中国光伏装机达到7.13GW,几乎占到了2015年全年装机量的一半。

这些事件到底昭示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未来,还是只是金玉其外的虚假表象?……作为中国光伏市场最大的第三方检测和认证机构的掌门人--德国莱茵TÜV大中华区太阳能及燃料电池副总裁邹驰聘有着自己的冷静思考。

》》关于产业链

产业链上游,资本涌向产能扩张和产业升级

对于光伏行业中出现的“钱都涌入到电站端”的说法,邹驰骋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误”解读,是因为电站投资都是一种物化行为,“你在什么区域,今年投了多少项目,都可以拿到非常显量的数据。”但是,制造端的投资就很难拿到详尽的数据,然而并不是没有。

资本在产业链上游的的扩张,在邹驰骋看来,大致有两个走向:一个是产能扩张;另一个是产业升级。近几年,一、二线大厂在这两个领域内,其实都做了很大量的投入。产业发展至今,邹驰骋认为企业端的竞争早已摆脱了“拼人数”这一初级阶段,开始走向智能制造和自动化的比拼,因为“整体环境在变,如果你不往这个路线上走的话,就很难在行业里保持竞争力。”虽然几乎没有企业会单独拿出一个报告来告诉大家,今年投了多少钱来做产能扩张,投了多少钱做技术更新,但是如果足够细心,其实每次企业的公开财报里都隐含着这样的内容,需要大家从纷繁的数据中仔细分析出来,而不像电站投资一样可以一望即知。

智能制造不只是产业自动化

对于近来被热炒的智能制造,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上,邹驰骋更关注的是热闹表象掩盖下的必然。他认为中国光伏产业的智能制造之路,涵盖两个方向:一超大型工厂产能越来越大生产基地越来越多的时候,该怎么管控生产质量,更深一步,其实是个产品一致性的问题,协调各个基地的生产;二则是如何通过自动化生产来提高产品性能。在邹驰骋看来,这两个方向有相交也有相互的促进。

对于业内片面的把智能制造归结到产线自动化的观点,邹驰骋持不同观点,认为产业自动化只是智能制造的初级阶段。随着工业水平不断提高,产线自动化必然来临,但是更重要的其实是智能管理这一块,“尤其在组件制造方面表现最突出,当工厂的生产规模达到2个亿,4个亿,5个亿时,无论华为、阳光、天合还是晶科,物料管理、零部件的管理……都需要很强大的智能化管理生产系统去支撑它。”

尤其在大规模海外设厂的大潮下,不同的供应商组成不同的产品系列,在不同的地方生产,就必要配备一个强大的智能管理系统。而且,邹驰骋推断,虽然产业发展的快速进步,智能制造在管理方面的涵盖意义会越来越显着。

而作为第三方机构的代表,莱茵TÜV第一关注的永远是质量。“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实现智能化,或者怎么执行你的智能化制造,莱茵TÜV关注的都是系统执行中会不会影响到产品质量和产品的性能。”

[pagebreak]

》》关于组件

组件领域的产能扩张更多地源自外界的影响和压力

从去年行业转好以来,组件领域开始了新一轮扩张。而这轮的扩张带来了更多地行业质疑,如此扩张到底是不是理性,会不会加剧产业过剩……都是大家讨论的焦点。而亲历过中国光伏产业起伏的邹驰骋对于此轮扩张涉及到的企业抱持着冷静和理解,他解释说这些扩张的企业都曾经经历过产业的上下,也相信这些企业的老板都充分论证和考虑过扩张的优劣。“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其实是不得不扩,可以说是迫于外界的影响和压力。当扩张一轮一轮来的时候,当你没有能力服务客户时,可能你就会丢失这个客户。”同时,国内整个市场机制也加剧了这种压力,通常大家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并网,但是在并网时间截止之前,工厂都是疯狂的,会疯狂地抢订单,这种时候就需要展现工厂的能力,有大规模产能的能力,就能够服务客户的大订单要求,反之再审慎的计划也会败给时间。

同时,海外在“双反”和新兴市场双因素驱动下,要突破这种贸易壁垒,就必须要找新的产地,跨过政策方面的障碍,如此海外设厂或者海外扩张就成为了必然。

对此,邹驰骋甚至进一步表示,未来产业格局会极大的变化,第一集团寡头垄断格局即将成型。“整个市场里的订单在快速的收缩和集中,在大家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二、三线工厂多少还能拿一些订单。但是随着市场面快速的变化,对于一些中小型工厂,今后拿订单,或者拿代工订单的能力会急剧下降,”这时候企业会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单晶好还是多晶强,要看具体环境

对于前不久牵扯到两家着名大组件厂商的“单多晶之争”,邹驰骋和他率领的莱茵TÜV也坚持了一贯的不偏不倚的立场。

邹驰骋说他很理解每个厂商不同的立场和说辞,但是作为第三方,没有被长时间检验的数据都不能被采用,为此莱茵也同一些大客户一起合作了些与此相关的项目,希望通过实际数据来验证大家立场,只是“它能够典型的反映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反映全部的问题。因为我们在评比或者判断一个技术发电量优势的时候,要看它的外界条件。”换句话说,把整个单多晶对比放在怎样的气侯条件下做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最后的结果。当外界气侯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你不能把一个条件覆盖所有的条件。“同样的方案放到另外一个气侯条件下面去,不一定产生同样的结果。”

同时,一家的单晶或者一家的多晶情况,基本上也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单晶和多晶。比如某一个厂商做的单晶比不过多晶,不代表别家厂商做的单晶比不过多晶。“这个还是要有数据支撑的,而且我们也希望这个数据是来自第三方的客观公正的数据。”

》》关于产业方向

德国工业4.0≠中国工业4.0

工业4.0现在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在光伏产业在这个领域里,什么样才是工业4.0?或者走到哪个阶段就是工业4.0?……其实没个定论。

邹驰骋的意见是,几点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要考虑,有没有必要马上实现这个4.0,或者走到这个4.0要付出多少代价,要仔细衡量投入产出比,因为大家在行业里还面临着生存及解决自己竞争力的问题。德国工业4.0是大家的标杆,那是因为因为德国本身就是以精密制造为主的,在制造的最先,它倡导的就是怎么做到质量可靠、品质优先、自动化程度极高的水平。

中国光伏产业可以以此为目标,但也不必刻意设定。在中国,光伏产业的自动化水平已经很高了,但是其实还是不能和真正的工业4.0去比,因为作为一个产业,光伏产业化制造的时间还不够长,不能和德国悠久的汽车工业相比。“而光伏大规模制造,即便在最先发祥地德国也是2000年之后的事情,所有生产设备都是一步步做上来的。”更不要说中国了。

邹驰骋表示,我们没有必要参考德国在组件制造这一块工业4.0的模板,反而应该更多关注目前中国整个组件质量的水平。“未来一定会往这个方向走,但是并不是越高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就更好,因为企业需要足够多的升级。这样的话,它才可以在平衡生产能力、成本控制、精益管理这一系列的问题中向前推进。”

大规模制造方面中国占据更多优势

在中德差距这个问题上,大家公认光伏是为数不多的那个可以拿出来一比就特别有自豪感的产业。从电站这个角度来讲,虽然德国做得很早,但是德国的电站无论是分布式还是地面电站规模都远远不能与中国的发展规模相比,德国的地面光伏电站都是小规模的,大多10兆瓦以下。而中国的状况完全不同,中国地面光伏电站在动辄100兆瓦、200兆瓦,甚至更大……

大家都明白,尤其在光伏产业,不同的体量的电站在管理、运维上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中国光伏产业也是在建了这么多的电站之后才意识到的,在这方面德国虽然发端比较早,但是对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完全不具备指导性。

回到制造这个板块,一样的道理,“我们(莱茵TÜV)的客户列一列的话,那时候讲500兆瓦1000兆瓦,德国人听了已经很夸张了,现在国内产能达到4G瓦以上的公司都一大批了”,这样大规模的制造能力,中德不在一个层面的。

但是,德国人在制造过程当中,“对于产品质量理念的理解跟我们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虽然在大规模制造这一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质量的实施方案上、生产工艺的流程上……还很难跟德国相提并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这个角度上,“但就光伏产业来讲,可能德国在制造理念上领先我们,但是在实际操作和建设规模方面,中国并不逊色。”同时,邹驰骋甚至进一步对国内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理念提出更高的期许,“我们也很骄傲,中国的光伏制造业能够在全世界取得这样的地位。”
 

返回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首页

光伏资讯一手掌握,关注国际能源网 " 光伏头条 "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